奥运场馆:用高科技铸就生命力
——“科技奥运”系列报道之一
“鸟巢”夜景新华社发
7月21日,北京奥运会火炬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进行了传递,万千青岛市民站在奥帆赛基地的防波堤上目睹了奥运火炬“乘坐”帆船所进行的“海上传递”,脸上写满自豪的神情……激动的人群身后,青岛奥帆中心巍然挺立,楼顶的一大片太阳能集热板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要知道,这些太阳能集热板不但能利用太阳能产生热水,而且还可以在夏天通过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制冷,供空调使用。
利用太阳能制冷,只是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中所运用的众多高科技手段之一。
自2001年以来,北京奥运会在奥运场馆建设中尤为注重高新技术的运用,大量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和新工艺被应用到奥运场馆的建设中,既有力地践行了“科技奥运”的理念,也为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建设注入了无穷的生命力。高新技术打造奥运场馆
在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中,作为主要硬件的场馆建设是一大重点。据了解,北京奥运会的28个大项预计有623个比赛单元,2100多个比赛场次,需要37个竞赛场馆和45个训练场馆。此外,还需要数字北京大厦、奥运村、媒体村、国家会议中心、多功能演播塔、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6个相关配套设施。目前,北京奥运会的竞赛场馆、训练场馆和配套设施已经全部完工并接受了一系列的测试,运行效果良好。在奥运场馆建设中,北京奥运会一直秉承高科技理念,采用了众多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
据悉,奥运场馆建设的结构问题、安全问题和绿色环保问题,是奥运场馆建设中的三大重点。如在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北京工业大学羽毛球馆、北京大学乒乓球馆等奥运场馆建设中,都采取了钢结构的方式。在建设过程中,钢结构的设计、制作、安装、检测等方面都有很多技术难点。再加上某些场馆的造型复杂,给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不断的摸索和努力中,北京奥运会的建设者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用高新技术攻克一个个建筑难题。比如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建设中,钢结构安全与健康监测、基于ETFE膜的大空间声学效果控制、热回收空调技术、智能救生系统、智能消防系统等一系列高新科技运用其中;在首都体育馆的改建中,采用了大直径灌注桩、剪力墙等新技术来提高原场馆的抗震能力,使其可以对破坏程度为8度的地震设防;朝阳公园沙滩排球场地采用了“追日型”太阳能发电系统,可以随着不同时段太阳光线的转移,随时变换电池的旋转角度,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吸收太阳能的目的……
据了解,北京奥运会即将使用的37个比赛场馆、56个训练场馆及相关设施在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等各个环节,都将“科技奥运”与“绿色奥运”理念相结合,场馆和相关设施严格执行节能降耗设计标准,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利用、建筑节能、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奥林匹克融合中国智慧
在北京奥运会的筹备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把“科技奥运”的理念转化为现实的物质技术成果,成为北京奥运会的建设者们的一大心愿。为此,北京市政府和北京奥组委早在2002年就联合制定了“科技奥运建设规划”。随后,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等9部委和北京市政府又共同组成了“奥运会科技委员会”,努力把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体育盛会,使之成为展示高新技术成果和创新实力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大量自主创新的高科技成果运用其中,使得奥林匹克在与华夏文明的融合中处处闪耀着中国智慧。
被形象地称为“鸟巢”的国家体育场,不仅采用了非常独特的设计理念,还应用了非常先进的建筑技术。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用钢量最多、技术含量最高、结构最为复杂、施工难度空前的超大型钢结构体育设施工程,国家体育场的用钢总量达到11万吨,全部采用的是由我国科研人员经过三次技术“攻关”研制出来的钢材。而在“鸟巢”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自主创新成果“新型多面体空间钢架结构设计理论”,更是填补了世界建筑业的空白。
同样的自主创新还出现在“水立方”的建设中。据介绍,中国科技人员在建造“水立方”的过程中接连攻克了钢结构关键技术、ETFE膜结构装配系统关键技术和室内环境系统关键技术等三大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外在建筑科技领域的技术空白,有力推动了科学技术产业化和国外技术的国产化进程。
此外,在一系列的奥运场馆建设中,包括大跨度结构温度场研究、钢结构复杂节点研究、弯扭构件设计理论研究、混凝土结构施工等核心技术,不断在中国建设者的努力中得以发展和突破。正如北京奥组委副主席王伟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国内科技机构和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使得北京奥运会不断实践着“科技奥运”的理念,“北京奥运场馆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无论从结构设计到施工工艺,还是从新型材料到质量检测等方面,都形成了一批自主创新的成果,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科技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