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终身荣誉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奥林匹克运动是由富有奉献精神的志愿者组成的,没有这些志愿者,要组织类似奥运会的大型体育赛事是不可能的。”
作为奥运会的基石,志愿者是一届成功奥运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奥运会真正的形象大使。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幕在即,10万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和100万社会志愿者已经整装待发,展开双臂笑迎五洲四海的宾朋。
志愿服务,在神州大地得到广泛认同 “志愿者”一词来自英文Volun鄄teer,它虽然是一个外来概念,却日益在中国得到广泛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关爱他人、古道热肠。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出现在中国是近30年的事情。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近年来,国内志愿服务正以超越人们预期的速度发展,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分别从事着农村发展、环境保护、扶弱助残、帮扶助学等不同领域的服务。
作为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全球体育文化盛会,北京奥运会大大推动了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今年3月31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报名结束,赛会志愿者申请人数达到112万人,创下历届奥运会之最。其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总需求只有10万人,组委会不得不从11个报名者中选择其一。回忆起大家踊跃报名参加赛会志愿者的情形,中国政法大学大二学生孙芳用“万众一心”这个词来形容:“没有人组织,可一问才知道,我们全班同学都报名了!”
日前在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表示,除了赛会志愿者和城市志愿者外,100万人的社会志愿者已经在北京市社区乡镇开展志愿服务;另外,有上千万人参与的“微笑北京”主题活动,以“广泛传播志愿精神、营造全民参与和奉献奥运的社会氛围”为主题,已经取得非常好的社会影响。
温馨微笑,正成为北京的靓丽名片 “只要您露出七颗半牙,对别人展示出微笑的面容,这就等于为北京奥运会做出了一份贡献。因为微笑就代表着北京的表情。”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刘剑以这样的比喻,形象概括出志愿者服务的精华所在。
北京交通大学法律专业大三学生谢冰,1米80的个头,因身高合适而被选中扮福娃。当初觉得很好奇也很好玩的小谢,穿上福娃的行头后才知道做福娃的滋味并不那么浪漫:衣服是塑料做的,不透气,憋闷难受,还要背上十几斤重的电池和鼓风机。2007年“好运北京”曲棍球测试赛举行时正是8月酷暑,小谢每天都要穿上这身行装表演近10次,每次至少20分钟。每回表演完,他浑身上下都湿透了,像蒸过桑拿一样。虽然工作很累很辛苦,而且没有任何露脸的机会,但谢冰仍很高兴:“因为"福娃"就是我的微笑表情,我给大家带来了欢乐,看到观众兴高采烈地与福娃拍照合影,甭提我有多开心了。”
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之一。人文奥运强调人人参与奥运,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运动带来的快乐。在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队伍中,年龄最大的是一位103岁的老人,而年龄最小的志愿者是6岁的五胞胎。依据赛会志愿者通用政策的规定,志愿者必须年满18周岁。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负责人解释,这是专门为这五个孩子开的绿灯。“这五胞胎只是社会志愿者,他们在周边小朋友中力所能及从事一些志愿工作,他们的主要使命就是为人们带来快乐。”
爱心派对,国际志愿者倾注一片热情 奥运会是全世界的盛大聚会,是全人类的共同节日。北京奥运会吸引着前所未有的关注,众多国际志愿者满怀热情与梦想来到北京,倾情为奥运会服务。在他们眼中,参与北京奥运会是一种享受,是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了解真实中国的一次良机。
据介绍,北京奥运会外籍志愿者共有900多人,其中包括292名媒体运行志愿者,他们已经从本月17日开始陆续进驻各个场馆。无论是留学生还是在华工作的商务人士,无论是“中国通”还是从来没有到过中国的人,这些国际志愿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奥运会是终极的、充满爱的大派对,作为一名志愿者,每个人都应该尽情享受。
乔舒亚·耶尔高是“水立方”的媒体运行志愿者,这个来自澳大利亚的金发小伙说:“澳大利亚人对运动都很狂热,我非常期待奥运会开幕,这是个充满爱的大派对,每个人都应该尽情享受!”
来自非洲贝宁的夏思唐精通英、法、中、意四种语言,目前在中国从事贸易工作,被称为“中国通”。听说北京奥运会需要国际志愿者时,他二话没说就放下工作前来应征。他们在主新闻中心要搬运沉重的设备、器材,还要为记者提供细致的服务,但是夏思唐说:“做志愿者,是一种快乐。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可以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