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把建设物质家园和建设精神家园结合起来,是省委九届五次全会就灾后恢复重建作出的重要部署之一。认真学习贯彻九届五次全会精神,就要在重建物质家园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前有利时机,努力重建精神家园,为灾区重建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精神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对一个民族来说,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之源,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对个体而言,有了精神家园的支撑,人就有了归属感、安顿感和幸福感;失去精神家园,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生活的方向。在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重建精神家园,既是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需要,也是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现实要求。
努力重建精神家园,就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地震灾难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洗礼和检阅。在这场气壮山河、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全省人民在灾难中挺立,在困境中奋起,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英雄气概,生动诠释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就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抗震救灾中展现出的伟大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宣传抗震救灾英模人物和先进事迹,强化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凝聚力,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我们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关切,有社会各界的和衷共济,有灾区人民的自立自强,我们一定可以用勤劳的双手,在废墟上重建美好新家园。
努力重建精神家园,就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力量。在这场大地震中,虽然我们得到了中央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援助,但我们不能等靠要,要做到自强自立自救、坚定坚强坚韧,亲帮亲,邻帮邻,引导灾区人民勇敢面对困难、走出伤痛、振奋精神。要在灾后重建中充分发挥灾区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互帮互助、苦干实干,脚踏实地、爬坡破难,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劳动重建家园。通过恢复重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让世人看到不畏艰难的四川,看到从灾难中挺立起来的四川。
努力重建精神家园,就要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努力重建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恢复重建过程中,一定要将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尤其注意保护好藏羌民族文化,恢复重建民族文化设施,让民族文化世代传承。
努力重建精神家园,就要千方百计丰富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乐观、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面貌。灾后恢复重建,文化不能缺位。文化的恢复重建,对于保障灾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激励灾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就要满足灾区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极大需求,大力实施心理救治工程和文化抚慰工程,医治心灵创伤,促进身心健康。要实施文化安民行动,在受灾群众安置点设立文化服务站,为受灾群众提供日常性报刊阅览、图书借阅、文化培训、电影放映等文化服务,尽快让他们走出灾难阴影,重塑信心开始新的生活。
我们在灾难中铸就了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锤炼了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有了这一切,我们就能够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就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