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瞭望》杂志 > 《瞭望》精彩报道

《瞭望》文章:“知识创新工程”破茧

  《瞭望》文章:“知识创新工程”破茧

  十年前引发“研究员下岗”、“科学家下岗”这场“大地震”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今日收益几何?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孙英兰 实习生文娟

  “与十几年前相比,不仅仅是园区条件和工作环境等外表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科的发展方向、人才队伍、研究成果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我国第一位博士后,现在已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陈和生,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实施前后的变化深有感触。

  陈和生日前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知识创新工程实施前,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研究所面临的主要是生存问题、科研条件、科研环境问题。“现在,只要你对科学感兴趣、愿意做科研工作就可以安心工作,没有什么后顾之忧。研究所只要有好的科研队伍和好的科研题目,获得研究经费也是没有问题的。”

  多位科研人员在和本刊记者交谈时坦言,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前,大家更容易把科研看成一门职业;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后,更多的人开始把科研看成自己一生的事业来追求,但这在十几年前是不能想象的。

  中科院主动请缨

  “中国十多年前的环境还是大锅饭、铁饭碗、铁交椅。当时我们冰川所也有这种情况:20%的人是干活的人,80%的人员干得很少或者不干,这是一个基本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科学院变得和整个国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相适应,如何使中科院重现生机和活力,就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长、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向本刊记者回忆道。

  “与那时世界科技发展迅猛、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情形相比,中国传统科研规划布局、体制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科研发展需要。”现任中科院副秘书长、时任中科院科技政策局局长的曹效业研究员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但当时改革的难度很大,阻力也很大。尤其是涉及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人事制度改革。”据曹效业介绍,科研经费短缺、科研条件亟须改善是促使中科院先行改革的最初动因。

  受访专家回忆道,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十余年前主要表现在学科目标老化,科研力量布局分散,队伍缺乏创新能力,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的科技队伍相互封闭、彼此隔绝,选题低水平重复,科技与经济脱节,机制不健全等。

  为此,1997年底,中科院向中央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建设面向21世纪国家创新体系的思路和新时期中科院的战略选择,建议国家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并主动请缨,“承担知识创新工程的试点任务。”

  1998年6月9日,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决定,由中科院进行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便“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在政策和投入倾斜下,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大幕由此拉开。

  紧接着,充斥报端的“研究员下岗”、“科学家下岗”的消息,如同一场“大地震”、“核裂变”,震动了整个科技界。

  改革在阵痛中推进

  “知识创新工程最先触动的就是人事制度。”曹效业介绍说,在各研究所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的过程中,中科院制订了明确的政策,规定各研究所按1998年在编人数的1/3设置创新岗位,其中从外部引进人才不低于20%。

  曹效业认为,公开聘任,竞争上岗,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做法,为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必要的环境;此后推出的“项目聘用制度”,突破了“事业编制”的局限性;在人才使用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满足了对科研人才的动态需求,也克服了“铁饭碗端到底”的弊端,形成了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新机制,明显增强了科技和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改革中,全院6万多科技人员缩减成2.3万人,行政管理人员比例减少到7%,创新岗位人员年更新率保持在5%以上。“在中科院,再也没有人认为凭资历就可以吃一辈子了。”

  “这一改革力度之大、阻力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曹效业称,因为没有先例可循,而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思维模式很难接受这种“巨变”,“经常有人跑到院部来告状,这使当时的院领导备受压力。”但他强调:不经历当时的“阵痛”,就没有中科院今天蓬勃向上的局面。

  与知识创新工程相伴十年的姚檀栋也深有感触。他告诉本刊记者,知识创新工程把人变成了“社会人”。竞争上岗,既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提高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更可贵的是形成了一整套有利于科研和创新发展的机制。研究所定位明确,各项制度透明,决策实行民主;研究人员有各自的研究方向和探索空间。

  在西部大开发中,知识创新工程起到了“科技联合舰队的作用”。姚檀栋说:“过去,在兰州,中科院有冰川冻土所、沙漠所和高原大气物理所,都是研究自然生态的,我们当时戏称三所为‘沙大冰’。研究力量分散、资源分散,研究目标不清,研究规模小。进入创新工程试点,按照新确立的科研目标,三所进行了整合,成立了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寒旱所),并根据科研布局调整的需要成立了地环所和青藏高原所。”

  “在我看来,寒旱所、地环所和青藏所这种类似一主两翼的科研布局,不仅突出了西部研究所的地域特色,也为我们在某些领域有所成就奠定了基础。更为宝贵的是,我们培养了一支专业的科研队伍。”据姚檀栋介绍,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被业界称为地球的“三极”。科学家对南北极的研究极其活跃,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也很多,而对青藏高原的研究,好多理论、假说也都是外国人掌握着。

  “我们自己真正对青藏高原进行研究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所以我国在青藏高原科学研究上尚未占据主导地位,高原地表变化的各种原创性理论依然由国外主导,有关青藏高原地表过程的研究成果还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去。但我觉得我们正慢慢地从跟着人家学,到能够自己干然后到反过来我们联合他们一起干,这是一大跨越。知识创新工程就为这个跨越创造了条件——我们有了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中的大部分科研人员都是从国内外引进、招聘来的优秀专业人才。出色的科研队伍使我们这个新建所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了就具备了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目前我们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率已连续三年名列前茅,承担的国家973项目‘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对策’研究进展顺利。”姚檀栋说。

  重大创新成果涌现

  一系列的改革打造了中科院凝聚人才资源的新舞台,一大批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一大批高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中科院有49个研究所、千余名科技人员投身载人航天工程,攻克了70多项关键技术,创造了1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方法。

  “龙芯”系列通用CPU芯片研制成功,结束了我国信息产业“有机无芯”的历史;曙光、深腾系列超级服务器的研发,为我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上第一套万吨级甲醇制烯烃工业化装置,是中科院在长期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我国实现“非石油路线替代品”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单位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人为土壤分类体系,被国际土壤分类组织全盘接受,列入世界土壤百科全书,成为世界主流分类之一。

  被誉为“我国大型科学仪器出口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范例”的,是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同济大学联合开发的扫描电声显微镜,是国内外至今惟一实现商品化的电声显微镜。

  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精确图的完成、水稻基因组测序与功能研究、粮食估产与农情监测、青藏铁路工程冻土路基稳定性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SARS及禽流感研究与防治……

  “科研成果、论文只是知识创新工程表层的亮点,更深层次的亮点是具备了对世界科技前沿的战略眼光和把握能力,不再跟着国外科技文献亦步亦趋找选题;科研机构水平迅速提升,有的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解决了科研队伍代际断层问题,科研人员自信心明显增强。”中国科学院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蒋协助如此解说道。

  完成科研队伍代际转移

  在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看来,知识创新工程已使中科院顺利完成了科研队伍的代际转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科技产出数量质量大幅提升。截至2005年,在创新岗位聘任人员中,45岁以下的研究员占77%,所级领导干部平均年龄47岁。科技领军人物群体不断发展,在中科院系统内工作的两院院士有340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者521人;通过人才引进计划,累计支持的优秀青年尖子人才1300多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院士提供的数字显示:2000年,中科院获得的基金资助经费是2.5亿元,2007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10亿元;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领域,科学院表现出明显优势:2005~2007年在基金委重点资助的项目中,中科院所占的比重是32.5%;在基金委资助的169个创新群体中,科学院占了80个,约占资助总数的49%。“这充分显示出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以来科技竞争力明显提高,充分显示出中科院人才辈出、后继有人的发展势头。”

  陈和生对本刊记者说,目前正在进行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改造工程的建设,再一次证明,只有增强自身科研创新的能力,才能赢得与国际同行同台竞技的机会。

  始建于1984年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大科学装置,20年来,为中国物理学家在高能物理研究领域的研究探索立下了“汗马功劳”,使我国跻身世界八大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之一。为了保持我国在粒子物理,即BEPC在国际粲物理实验研究中的领先优势地位,中科院决定遵循国际高能物理发展的普遍方式,以较少的投入对加速器和用于高能物理研究的大型探测器——北京谱仪(BES)进行重大改造。改造后的BEPC,它的性能将提高两个数量级,亮度将是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康奈尔大学对撞机设计亮度的3~7倍,将在世界同类型装置中继续保持领先。

  据陈和生介绍,这项投资6.4亿元、从2004年1月开始为期三年的重大“升级”改造工程,采用双环方案。“目前,它所有的设备安装、调试工作都已经完成,6月22日成功储存束流,进入加速器和探测器联合调试的最后阶段。”

  “高能所这些年的变化得益于中科院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一位资深院士告诉本刊记者,“因为它使陈和生这样的活跃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管理者安心地工作,而我国这样的帅才还很少。我们一定要爱护人才,给人才成长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人才辈出的局面才有可能尽快到来。”□

(责任编辑:李彬)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曹效业 | 陈和生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