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登封市的一位收购废品的农民李怀周,从相熟的市民和同乡那里筹集到3000元左右,在箕山山顶,为登封市市委书记张学军立了一块高3米的功德碑。一“碑”激起千层浪,有人给予肯定,有人发出质疑。(《东方早报》2008年7月22日)
我非常敬佩河南人的大胆与朴素,什么事都是敢想敢干。
自古以来,中国有给先人立碑的传统,一为承秉先贤,二为激励后生。而为活人立碑,尤其是一位收废品的农民为当地的官员立碑,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
这位农民和张书记素昧平生,只是觉得他为登封做了不少实事,这样的好干部应该让人学习,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目的。此外,他还想在箕山为任长霞立一尊一丈多高的塑像,供人瞻仰。
尽管这表现了百姓对官员的充分肯定和褒扬,但我还是觉得不妥,至少有这么几点:
第一,官员为百姓做点实事、好事是应该的,是自己的本份。所谓立碑,一般是后人给先人所立。在给活人立碑当中,确实存在,比如有什么企业家、慈善家做了什么修桥、修学校、修敬老院等功德无量的好事,确实有刻碑纪念的,要么是当地百姓主动的,要么是那些捐钱捐物的人要求的。可是百姓给活着的官员立碑,却还没有,就连给死去的优秀官员立碑,也好象没有看到,比如焦裕禄、任长霞等。更何况官员本来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给百姓做好事、做实事的,没有什么值得立碑的。而这种百姓给官员立碑,仍然没有摆脱“父母官”的思想束缚。
第二,碑其实在百姓心中,群众的眼睛永远是雪亮的。这位农民的做法并没有错,他只不过是朴素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情。作为一名官员,能够得到如此褒奖,实在是很不错了。可是我觉得作为一名官员,做了多少事,做了多少好事,对老百姓有没有感情,永远都是在百姓的心中,无论立碑与否,百姓心中自然有杆秤。你是否是在作秀,是否在做表面功夫,群众可能被蒙蔽一时,但却不能蒙蔽一世。
第三,碑其实在自己心中,人贵有自知之明。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能够获得如此殊荣,何况还是一块高大的功德碑,没有不值得高兴的。但是作为官员应该认真地思考,你所做的一切,对不对得起这块功德碑?即使对得起,你觉得这块功德碑立在那里,是否合适?想到这里,我真的为老百姓而感动,也感到有丝丝心酸,其实,老百姓是最朴素的,是最容易满足的,你只要做了一点点好事,他就可能感激你一辈子。
最后,碑其实在历史心中,因为时间可以检验一切,历史可以作证。无论你是英雄,无论你有多少丰功伟绩,历史都会记下一切。中华五千年,浩浩荡荡,不知道有多少风流人物、英雄豪杰,也许在历史当中只是一瞬,也许并没有留下什么功德碑,有的甚至连骨灰都抛入大海,但却永远被历史所铭记,为人民所铭记。
何况还有一点,此“碑”一开,必然引得官员纷纷效仿,“碑来碑往”,到时候恐怕真的就搞不清了,这碑到底是功德,还是百姓的心里话?还是其它什么?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我并不是反对农民如此做,他们并没有错,就象公安部门破了案之后,受害者亲属敲锣打鼓送锦旗,表达的还是一种感激,尽管存在被暗示或明讲送锦旗的现象。但总让我感到有些别扭,为什么我们的官员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却要受到百姓如此的感激涕零呢?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吗?我不如此认为,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官员做的还太少,为百姓真正办好事、做实事的官员也不多;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很多百姓还没能树立起真正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法制意识,存在的还是“青天”情结。
应该说,这位农民给市委书记立功德碑,是对这位市委书记的极大鼓舞和鞭策,更是给其他官员照了一面镜子,照照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照照自己在百姓心中的位置!但我还是非常希望,这位市委书记能够主动撤了这块功德碑,并能继续功德无量,尽到本份,尽职尽责,造福百姓,再给我们的官员立一个大大的榜样!
博主原文链接:https://blog.people.com.cn/blog/template/blog_template.html?site_id=34605&log_id=1216769161933821 (来源:人民网强国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