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史话>>铁路历史>>铁路轶事>>文章正文话说民国时期的铁路票房文章来源:人民铁道报 更新时间:2008-7-23 13:09:50 相关标签:天津,北宁票房,铁路
北宁票房
北宁票房又称铁路票房,与恒源票房同为天津市早期京剧票房中的佼佼者,被内外行朋友所推崇,有“文看铁路,武看恒源”之说。
天津的北宁票房由铁路系统员工组成,主要以宁园戏楼(现宁园礼堂)为活动阵地,后改称北宁国剧社。1930年,北宁铁路局员工中的一些京剧爱好者,经常聚集于天津大经路(现中山路)择仁里(现北站商场西侧)的一个小院内切磋自娱。后来,在地方票界名流的扶植下,他们的阵容逐渐强大,文武场面俱全,不仅能模仿名家名段,而且还能联手演出如《大回潮》《乌盆计》《六月雪》《女起解》《捉放曹》等折子戏。
到了1933年,随着北宁铁路局大楼及北宁公园相继落成,公园里建起了宁园戏楼,其规模和设施在当时堪称一流。如此优越的演出场所,再加上当时的北宁铁路局局长高纪毅也是京剧戏迷,于是他便把在择仁里活动的京剧爱好者们集体迁进宁园戏楼,并定名为北宁国剧社,还选出了社长姜寰铸。
北宁国剧社成立后,平时活动如练功、吊嗓、说戏都在礼堂西侧的大雅堂内进行,彩排、演出则在戏楼剧场。剧社的活动使其声势日益壮大。由于铁路员工众多,人才济济,生旦净丑、文武场面应有尽有,还置办了全套戏箱,当时能与大戏班媲美。剧社的演员阵容以铁路员工为主,如祝石甫、解宗葵、竹影、李幼云、李典哉等人都是剧社的台柱。剧社声名鹊起,常常引来平津两地的著名票友如莫敬一、刘淑度、朱作舟、纪玉良等前来加盟,同台演出。那时,剧社演出的剧目也很多,有《四进士》《群英会》《生死恨》《龙凤呈祥》《连环套》《十三妹》等。总之,在1935年至1936年间,北宁国剧社的活动达到了高潮。
七七事变后,东北、华北国土大片沦陷,加上铁路员工调动频繁,北宁国剧社的社员也大都四散离去,剧社已是名存实亡。后来,由祝石甫、解宗葵、竹影组织发起重振剧社的活动,改北宁国剧社为宁友剧社,并选出新社长周之祯。宁友剧社在日军占领时期仍继续活动,但远不如当年的盛况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天津铁路局领导的支持和工会的具体组织下,天津铁路工人文化宫成立了。文化宫内还组建了一个京剧团,场地就选在宁园礼堂。1952年,太原铁路局合并到天津铁路局时,带来了一个铁路编制的专业京剧团,宁园礼堂成了剧团的演出阵地。文化宫组建的京剧团阵容较强,行当齐全,人才众多,如女老生朱明颇具马派风范,张国春(老生)、常仲荃(小生)、张福堂(净)、王少波(丑)、黄成兴(旦)、祝石甫(青衣)、李玉生(旦)等等,都有上佳的表演,名噪一时。抗美援朝期间,文化宫京剧团还曾随同慰问团赴朝鲜演出。回国后,京剧团解散,团内的演员都被安置了不同的工作。
1955年,天津铁路局业余京剧团又重新成立,仍然由天津铁路工人文化宫组织,当时的团长是刘维明,副团长是常仲荃(兼剧务)。京剧团的活动又开始有了起色,剧团曾先后应北京铁路局、天津铁路党校、东局子兵营、柳林疗养院的邀请进行过专场演出,受到广泛好评。那时,京剧团还排演过改编的大型京剧《詹天佑》,先后到北京、古治等地巡回演出,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
进入20世纪80年代,天津铁路工人文化宫又组建了铁艺业余京剧团,除了路内职工外,还吸收了社会上的一些票友加盟,开展了“京剧大家唱”活动,并邀请天津市的京剧名家厉慧良老先生进行指导,也排演过一些折子戏,节假日在礼堂内为广大职工及家属演出。关于京剧团活动的情况,《人民日报》海外版曾作过报道,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也曾播放过职工演员崔玉儒等人的唱段。职工业余演员田胜强、顾建新、王淑芬、刘鸿萱等参加北京市、北京铁路局、天津市、天津铁路分局的京剧演唱比赛,还获得过一、二等奖。但就京剧团整体的活动影响力而言,可谓日渐式微。
崔福起 唐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