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上午10时,贵阳市委大楼一楼12号会议厅内。
三四台摄像机聚焦于站在演讲席上的石洪。他只有10分钟的时间,阐述作为贵阳市修文县县委书记的施政理念——如果他当选的话。
石洪现任修文县委副书记、县长。
在贵阳,县委书记出缺,县长递补上去不再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他们要站到台上去竞争。
台下坐着贵阳市委全体委员。他们手中的投票权将决定谁是笑到最后的竞岗者。电视机、收音机前,还有数以万计的关注此事的市民。
这是贵阳市首次直播市委全会。
这次全会上,从81名竞岗者中脱颖而出的8人对花溪区、小河区、修文县和息烽县出缺的区(县)党委书记职位展开最后的竞争,市委委员现场投票,差额选举。
在此之前,他们已经过数道关口的考验。除了组织考察、市委常委会研究等常规程序外,民主推荐、驻点调研、竞岗演讲答辩和民意测验等环节都由于引入了公开竞争机制而备受瞩目。7月14日的演讲答辩和7月23日市委全会投票的过程更是由电视台、电台和网络同步直播。
7月以来,这次公推竞岗的每一个环节都吸引了全国的目光。尽管贵阳市委相关负责人低调表示,这仅仅是“扩大党内民主的一种探索”,但更多的观察人士则不吝溢美之词,认为将竞争机制引入区(县)党委“一把手”的岗位,“与小岗村农民试行包产到户一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看他讲的是不是有体温、发自肺腑的话” 7月8日,通过了第一轮民主推荐的20名竞岗干部,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到他们各自报考的区县调研。
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此刻也正在被人“研究”着。同行者中,除了组织部门和纪委的相关人员,还有此次公推竞岗的评委。他们不亮明身份,不与考生们正面接触,却在全力观察这些“准一把手”的调研能力。
“怎样听取汇报,如何与街道人员打交道,关心什么,怎样提问,能不能问到点子上,都是我们观察的细节。”评委、贵州省委讲师团团长龚晓宽说。
此次公推竞岗的9名评委包括了中组部考试与测评中心专家及贵州省直和其他州市的多年从事组织人事工作的干部。为了避嫌,“贵阳市的一个都没有”。其中两名主考官均由中组部专家担任。
调研了3天后,所有考生被要求在24小时内提交一份3500字左右的调研报告,随后隐去作者姓名、以统一格式印制后交到评委手中。
评委陈德才说,调研报告考察的不是考生们的文字能力,不是看起承转合,而是看他能不能一下子切中问题要害,拿出切实的办法。并且“强调务实,看他讲的是报纸、文件上的话,还是有体温的、发自肺腑的话。”
评委们觉得考生整体的调研能力不错,但有的调研报告有些避实就虚,有的东拉西扯,有的深度不够,有的写法不太规范。
“比如小河区的题目是"关于优化小河区工业强区战略的思考",有人大谈优化工业强区战略的意义,却对优化的必要性和如何优化分析不太够。”龚晓宽说。
有观察者提出质疑,部分竞岗者原本就在报考的区(县)工作,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是否会在调研上占有优势?
龚晓宽说,评委们在出题时已经考虑到这一点,因此注重考察竞岗干部的再思考,“你复述出来不是优势,对过去战略的优劣作出评价才是重点,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是公平的。”
龚晓宽认为,全封闭式的驻点调研就是为了使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次公推竞岗程序设计的严密程度让评委惊叹。
从7月7日进入封闭期起,评委们就上交了手机和个人电脑。尽管如此,宾馆的通讯干扰器“从走廊这头架到那头”,房间里的座机上还被贴了封条。
在这段被评委们戏称是被“双规”的8天封闭期,只有一次半小时、在纪委和组织部门人员陪同下的散步。连贵阳市委组织部部长也不得与评委们接触——她的部门有两名副部长进入到20人名单里。
考生更是被严格封闭。他们只能使用统一提供的、所有端口全封闭的电脑完成调研报告。贵阳市委组织部一位官员开玩笑说,房间里的网络接口贴了封条,就是想用U盘也找不到插口。
有关瓮安事件的问题被列为答辩题 与第一次站在台上相比,张定超今天显然自信了许多。
9天前,他在演讲时,声音微颤,并脱口而出“害马之群”的口误,引来台下一片善意的笑声。他愣了一下,自己也笑起来,纠正道:“应该是害群之马。”
7月14日这天,大多数竞岗干部都是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脱稿演讲。他们每人在台上展现自己的时间是20分钟,包括一场10分钟的演讲、回答评委提问和台下代表的提问。其间,每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演说技巧、逻辑、口音甚至仪态举止都在被评委、领导、同级、下级和市民挑剔着。
主会场里,除评委外还坐着252名市级机构的领导和党代表,而分会场里还有各自报考区(县)的领导班子成员和党代表,每人都手握着民意测验的票决大权。
每人上台前1小时会被带到一间封闭的备考室里,亲自拆开写有自己名字的信封,取出演讲题目。这1个小时的准备时间对许多竞岗者来说并不够用。有的竞岗者语无伦次,规定10分钟的演讲时间,不到一半就讲完了;有的讲着讲着忽然语塞,低头捂着胸口冷场两三分钟。
每当出现这种情况,作为主考官的方志军教授就会笑着鼓励:“喝口水。”
“我不说"别紧张",谁到这个场合都会紧张。”方志军说,能站到台上就是勇敢,“胆小的一看这么大场面,压根儿就不参加了。”
“这种时候怯场的情绪是正常的,但有底蕴、有积累的人会立刻调整好。”在评委龚晓宽看来,“大脑一片空白”、“找不到话讲”都是由于平时准备不足。
当然,也有神态自若、侃侃而谈的。几位考官共同提到小河区委书记一职的竞争者马宁宇。这位原清华大学博士服务团团长,被认为是“把高等学府学到的东西和贵阳的实际紧密结合——不是捏合,而是融合起来了”。
“演讲答辩环节考的其实是平时的积累和应变能力。”龚晓宽认为,不具备应变能力不足以担当党委一把手。“现代领导干部要学会面对公众、面对媒体的监督,如果没有秘书写的稿子,站到群众面前就磕巴,如何应对灾难等突发事件?”
龚晓宽说,瓮安事件就是一个当事领导干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教训。作为一个县级领导干部,如果连当众演讲的能力都没有,如何动员和发动群众?
事实上,“瓮安事件的教训和启示”就作为一道答辩题被抛给了5位“考生”。龚晓宽说,在瓮安事件后,党政领导干部的危机处理能力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评委们出了80多道备选题,最后只选出9道,这道题没有异议就得以通过。
赢得“小考”还有“大考” 竞争修文县县委书记一职的魏发志觉得遗憾的是普通话说得不好。现任贵阳市移民开发局党组书记、局长的他本来自认是属于在台上非常自信的类型。对演讲题目不感意外,在基层工作时又经常即兴讲话,“我认为没问题的。”
“结果一张口说普通话,全跑调了。”语文教师出身的魏发志,“认拼音没问题”,但真要站起来用普通话演讲,还是觉得很别扭。“这大大影响了我思维的速度,说话就慢了。”
之后,他面对的评委问题和代表提问分别是“作为修文县县委书记,你对勤政廉政问题是如何思考的?”和“你如何看待信访和维护稳定之间的关系?”题目都未超出魏发志的准备范围,他自我感觉不错。
但掌声并没有给他带来高分和人气。魏发志最终仅排名小组第四。
“后来我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在哪儿:一是应该镇定自若,有条理、有层次地回答。”魏发志分析,自己举例多,概念的提炼较少,没有形成条理,不太能让观众接受。“再就是要加强学习,学会综合性思考全局。”
出乎评委们意料之外的是台下代表提问的踊跃程度。主考官方志军原本还担心现场提问会出现冷场,为免尴尬事先准备好了圆场的话,没想到,“问题提得有水平、有深度,基本上是领导和群众都很关心的问题。”
有的提问还相当尖锐。有台下代表提问竞争小河区委书记岗位的马宁宇:小河区发展空间小、产业小、你的年龄也小,你面对这“三小”,如何实现小河区的可持续发展?31岁的马宁宇回答,小河区是新区,有活力;我年龄小,有闯劲。几位评委表示,因为没有提及“年轻人要向老干部学习”,马宁宇在这一环节被扣了几分。
“当然,在完全不给思考时间的情况下,也不能苛求他把话说得那么周全。”一位评委说。
评委龚晓宽说,有些竞岗者答题过于简单,缺乏深度,不太善于把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予以发挥,是比较令人遗憾的。
7月23日12时,贵阳市委全会投票结果公布。8名“公推竞岗建议人选”中的4名成为最后的拟任职人选,随后将按程序报贵州省委组织部审批、公示并任职。令人瞩目的是,年仅31岁的马宁宇拟任职小河区委书记。
“你们今天只是赢得了公推竞岗的"小考",还有为人民服务这个"大考"等着你们,你们要经受干部群众和实践的检验,丝毫不能骄傲自满。”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对4名拟任职区(县)党委书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