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第十七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市召开,中国大陆、台港澳地区及海外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与会。图为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成思危(右二)、国务院台办副主任孙亚夫(左一)、全国台联会长梁国扬(左二)、社科院台研所所长余克礼(左一)等出席会议。中新社发刘舒凌 摄
来自台湾的逢甲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杨志诚二十三日在长春举行的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中表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应是如何建构两岸的互信机制。
而建构互信机制,他说,须有助于排除双方既有威胁及提升双方的可能利益。
在提交会议的论文中,回顾三十六年前《中美上海公报》“美国认识到台湾海峡两岸的人民都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的表述,杨志诚说,两岸关系再怎么矛盾和对立,两岸人民依然具有同源、同种、同文、同语的种族归属感,并且分享着共同的文化及共同的历史认知与情感。
“因此,这种社群关系和种族情感纵使在意识形态及利益冲突下遭致扭曲,终究也会在人类理性的觉醒中回到和平发展的主轴。”
杨志诚分析两岸领导人今年以来立场宣示的内容。他认为可归纳为如下共识:两岸应透过谈判建立和平稳定的关系结构,目的在“和平共荣”、“共创双赢”,程序上应“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内容是希望在“九二共识”的概念下确认“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及认同感,前提则是两岸互信机制的建构。
他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应是如何建构两岸的互信机制。
杨志诚提出,两岸如要建构互信机制,关键应该在于满足双方对安全感的需求;互信机制须有助于双方排除既有的共同威胁及提升双方的可能利益。
这个共同威胁,被他归结为“全球化效应对两岸各自内部政经情势所造成的冲击”。例如在台湾,面对世界市场的强大压力,产业及资金大量外移,甚至几近空洞化的情况。
至于互信机制能提供的共同利益,杨志诚说,对于大陆,将可以在“和平反独”的政策效应下做到:缓和或压制分离主义、营造和平、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全心办好奥运及世博会,并且拉住台湾,不让其渐行渐远,而导引其逐渐走向大陆。
在台湾方面,可争取军事方面某种程度的可信任性承诺,将军购及对外交往的大量资源转移到经济发展及社会福利政策规划,另外可引进陆资和大陆市场以缓和经济持续恶化的情势,也有助于台湾融入各种区域主义,扭转边缘化的趋势。
要建构两岸互信机制,杨志诚提出,首先,要先建构包括双方都信任的个人、发挥沟通功能的组织(如“国共平台”)及制度化沟通等管道;
第二阶段,需要更多的承诺与实践,如双方公开各自的军事能力及活动;
第三阶段,强化和平,创造不可能逆转的机制运转环境,可称“综合性互信措施”,内容应包含经济、文化及社会层面。
但他认为,如果能够从观念上客观、理性的认识“一个中国”原则,双方能“化异”而“趋同”;如此,两岸的互信机制就能逐渐地稳定而固定下来,将成为两岸人民福祉之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