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位于我省祁连县境内峨堡镇宁张公路向北约19公里处的扁都口,一石壁上方发现石刻壁画佛像和藏文标记。近日,经兰州大学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藏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洲塔教授考证,为公元9世纪卫藏(拉萨)本教高僧来此传教时留下的手迹。
|
在扁都口藏语叫小羊尕的地方,有一块距地面3米的光洁石壁上雕刻着一组1.7平方米的佛像。该组佛像清晰可辨,保存完整,中座侧立,呈师徒三尊状。主佛双手合十,端坐于莲花台上,高1.15米光环四射;两旁站佛高1.2米,身披袈裟,双手合十;三尊佛像神态端庄安祥,顶端各有一张法幢,下方刻有藏文标记。
经洲塔教授翻译,藏文标记意译为:“赞普万寿及众生故,由比丘巴郭·叶西央刻绘。”这段藏文标记是吐蕃时期古藏文第二次厘定后的文字,藏文的文字还不是很规范。通过对佛像和文字的考证,洲塔教授断定,这位僧人是乌仗那(今阿富汗)王子莲花生大师高徒比丘巴郭·叶西央留下的手迹。
公元9世纪莲花生大师的两个徒弟,从卫藏本部来安多藏区传教,抵达嘉绒藏区后,其中一个徒弟见若杂那留居今四川阿坝玛尔康一带传教,另一名徒弟比丘巴郭·叶西央继续前行,到安多下部的多拉让茂(今祁连山一带)传教,便留下了这组佛像和古藏文文字。这段古藏文文字是2006年11月,省文联专家和祁连县原藏语办主任才华扎西在编写《祁连县地名文化释义——历史的痕迹》一书时,到实地考察时发现的。
据洲塔教授介绍,这段石刻古藏文手迹的发现,进一步明确了卫藏本部与祁连山一带早期藏传佛教的源渊关系,对于今后开展藏学及早期藏传佛教中石刻壁画的佛像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挖掘地域民族民俗文化,发展地区旅游业将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作者: 罗连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