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下午,一位木鱼镇小姑娘在亲吻准备撤离的抗震勇士。新华社记者李刚 摄
新华网北京7月24日电 题:“中国人应对自己的军队感到自豪”——世界眼中的中国军队抗震救灾行动
新华社记者白瑞雪
5月12日到7月21日——从迅速出兵到开始回撤,中国军队已在汶川大地震的救灾战场上战斗了71天。
这71天里发生的一切,震惊了中国和世界。中国军人为抢救生命、重建家园作出的巨大努力,铭刻在了人民的心中,也赢得了海外各界的赞誉。
资料图片:成都军区某部官兵用4个小时将86岁的老人邓家英从15公里外的北川县邓家村背出山外(5月16日摄)。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灾难,13万人民子弟兵挺身而出,持续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他们的身躯,汇成了一道道绿色的风景线;他们的热血与汗水,挥洒在灾区的每一寸土地上。
“他们的速度快如闪电”——海外认为,中国军队在现代化道路上有了实质性进展
让世界震惊的,首先是速度。
地震发生时正在九寨沟旅游的美国游客丽莎·塔卡,一度因为坍塌的道路和不断飞下的落石而陷入绝望。然而,不到1个小时,中国军队的士兵就赶去了。被解放军直升机救出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英籍华裔游客黄玲说:“他们行动非常迅速。”
韩国网民在互联网上留言:“中国人民解放军多方式同时向灾区机动,速度快如闪电。”美国灾害医学委员会的一名专家对美联社记者说:“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山区,做出反应尤其困难,中国的第一反应相当好。”
几乎世界上所有关注中国地震灾区的眼睛,都留下了中国军人迅速出动的身影。与“快速反应”相伴的,是这样一组为世界熟知的数字——
地震发生仅13分钟,中国军队已全面启动应急机制。地震发生后不到10个小时,就有1.2万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进入灾区,中国军队历史上单日空运兵力纪录被改写……
“中国军人脚穿帆布鞋、肩负背包,风风火火地赶赴国家灾难现场。他们浩浩荡荡开进山里,个个背着铁铲,通过绳子和人力,将受阻道路上屋子般大小的巨石移走。他们爬过砖块和混凝土堆,倾听废墟下是否有人声……”
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这样描述地震灾区的中国军人。报道同时认为:“他们坚韧投身于救灾的形象清晰呈现于公众视野和新闻媒体,也给分析家们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来评估中国军队在危机中的表现。”
反应速度、组织指挥、兵力投送、专业装备、后勤保障……在这场被南非军方称为“不亚于进行一场中等规模地区性战争”的救灾行动中,世界观察着中国军队。
“十几万人的成建制部队在最短的时间内投送到灾区展开行动,这在其他国家是少有的。”刚果(金)总统特别参谋长姆巴拉准将说。
泰国军方官员认为,救灾行动说明,中国军队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和多军兵种、多种方式、远距离同步开进的武装力量投送能力。
菲律宾军队领导人则把中国军队所展示的能力,概括为“一流的反应能力、机动能力、情报搜集能力、工程救援能力和后勤补给能力。”
“近年来,中国政府和军队高层在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上给予高度重视,并根据未来作战需要对军队进行了大规模改革。”俄罗斯《共青团员真理报》说,“解放军在此次救灾行动中的出色表现足以证明中国军事改革的成功。”
曾任美驻华武官的北约军委会副主席艾江山中将认为,这次救灾反映出解放军在现代化道路上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美联社说:“这种快速的动员能力,向世界展示了他们对奥运期间的任何突发事件都会准备充分。”
“在和平时期,如何保持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是世界各国军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法国三军参谋部外联局长阿巴尔上校说,“中国人应对自己的军队感到自豪。”
解放军战士抱着从灾区中抢救出来的孩子
“我们是军人,不怕累”——海外盛赞,救灾行动深刻诠释中国军队历史传统 5月14日11时,空降兵15名官兵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引导、无地貌资料的情况下,在与外界隔绝的茂县4999米高空实施伞降。
这一创造了中国空军历史上高空盲降奇迹的壮举,感动了世界。
泰国国防研究院一位高级将领说:“我第一次看见以跳伞的方式救灾。”
美国驻埃及副武官托马斯少校表示,作为一名空军军官,他对中国空降兵从高空跳伞施救的勇气感到钦佩。
香港《太阳报》评论说:“解放军的精神不但弥补了直升机的不足,更做出了其他国家军队难以复制的奇迹。”
香港电视台记者访问一个满头大汗的年轻战士,问:“你们辛不辛苦?”战士回答:“我们是军人,不怕累。”
《香港商报》对此评论说:“一句平平淡淡不造作的回答,令人感到既亲切又肃然起敬。”
突进震中、抢救生命、堰塞湖抢险……在抗震救灾每一阶段,中国军人所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不怕危险、不怕困难、不怕苦累的决心——明知无路也要往前走,明知危险也要往下跳,明知生命无保障也要向上冲。
美国CNN的电视新闻中,展示了废墟上的中国军人带血的双手。在德国电视一台,中国炮兵在唐家山堰塞湖的排障行动,一度成为最吸引观众的画面。《朝鲜日报》则把中国军队的救灾行动,称为“第二次大长征”。
“他们身上,展现了中国军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顽强作风。”法国驻阿尔及利亚武官科林·多米尼克上校,注意到了许多动人的细节:在山体滑坡道路不通、重型机械无法到达的情况下,救援官兵用手挖掘救人;很多战士在受伤后仍坚持不下“火线”;一些来自四川灾区的官兵,在痛失亲人的情况下,仍然战斗在救灾一线……
无私与无畏,并非中国军队在这次大地震中所特有。墨西哥海军研究和发展部长、前驻华武官苏亚雷斯少将说:“中国军队从高级将领到普通士兵全力以赴投入救灾所体现的意志和士气令人震撼,但对了解中国军队的人来说,则在情理之中。”
世界不会忘记,10年前的抗洪救灾,30万迷彩大军用血肉之躯挡住滔滔江水;5年前的抗击非典,身着国防绿的白衣战士义无反顾奔向疫情最严重的地方;今年年初的抗击冰雪灾害,仍然是解放军和武警将士,第一时间开赴千里冰封的中国南方。
原因很简单:从建立之日起,中国军队就是一支一切为了人民的军队。正如法新社所言:“这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幕:中国人民遭受自然灾害,解放军赶来救援。”
英国《卫报》说,中国军队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国政府倡导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哈萨克斯坦国防部国际合作局局长库斯穆金则称赞说,他们的这些表现,让人真正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军队被称为“人民的军队”。
部队在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穿山越岭奔赴灾区的电视画面,让比利时副参谋长布依斯中将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这是一支在发展的同时保持了优秀传统的军队。
他所感受的优秀传统,正是中国军队在80多年的历程中传承的军队之魂——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
5月15日,武警官兵在四川汶川县映秀镇的房屋废墟中搜救幸存者。当日,来自各方的救援力量在地震重灾区汶川县迅速展开营救行动,尽全力搜救幸存者,转运伤员。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此次救灾全程公开透明”——海外观察,中国军队在抗震救灾中表现更加从容和开放
灾情全程公开,海外媒体走进救灾部队,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亮相,中国接受外国外军的救援物资,中国军人与来自韩国、新加坡、俄罗斯、比利时等国的救援人员并肩战斗……中国和中国军队在这次地震救援中的开放、透明,让世界瞩目。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这次救灾活动的公开透明,不仅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好评,也使西方国家进一步了解中国军队,使那些长期以来故意丑化中国军队的言论不攻自破,使一些对中国军队有歧视态度的人改变了看法。
“以前,西方一直认为中国军队很神秘。”德国外交协会中国问题专家卑斯克说,“这次救灾,中国军队随着中国新闻报道而透明,西方媒体记者现场亲历,和中国军方高层有了直接接触。”
香港《文汇报》认为,这次救灾既体现了不同国家军队在面对人类共同灾难时的携手承担,也体现了中国和军队开放式救灾受援的宽阔胸怀,使人们对中国大灾后的军事外交发展趋向充满理性的憧憬。
驻华武官和海外媒体访问中国军营,中国军人走进联合国维和部队,中外军队携手举行联合军事演习,还有国际战略论坛、军舰互访、留学生互派……近年来,中国军队加大开放力度,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军事外交格局。
对于一支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使命的军队来说,开放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能力。
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说,中国军队强有力的救灾行动,既彰显出中国党和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国军民的鱼水深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军队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俄罗斯驻孟加拉国武官亚历山大大校说,军队拥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是与中国近年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上升密不可分的。
开放式救灾,开放式发展。抗震救灾折射出一支更加自信的中国军队,也增加了世界对中国发展与世界和平的信心。
秘鲁空军学校教授萨拉斯向中方索取中国军队抗震救灾的图片,计划作为其讲授军人伦理道德课的教材。他说:“中国军人的无私无畏和勇敢奉献精神已远远超出一般的伦理道德,对西方世界奢谈民主和人权、妄论中国军事威胁的人是最有力的反击。”
“这支军队在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埃及国防部长外事助理阿萨尔少将如是说。
——灾难中的中国军人
5月18日至20日,一支由空降兵某团6名官兵组成的突击队,冒着生命危险,在悬崖绝壁,徒手架起了长达95米的“生命之梯”,成功解救了受灾群众756名。
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不仅展示了自然灾害的危险,而且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也展示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军队不断提升的军力。反应迅速指挥力。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地震。5小时后,沈阳军区某师接到救灾紧急命令,成为赶赴灾区的先头部队。北京军区某坦克师步兵团1营于当日中午12时第一个进入灾区现场。北京军区、沈阳军区救援先头部队在震后8小时赶到灾区,而大批部队在震后20至30小时后赶到。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先后投入抗震救灾兵力13.7万余人,他们徒步开进震中,在高原陌生地域空降,从“死神”手里抢夺生命、抢种抢收……救灾部队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对此,国内外舆论普遍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人民解放军是“具备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的复合力量”。
多难兴邦,是人们熟知的一句话。其实多难也兴军。四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救灾中的先锋与主力作用,海内外有目共睹。解放军无论是抵御入侵、保卫和平还是抢险救灾,都是强大力量;在灾难面前,中国军队无愧国之栋梁,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海外媒体不仅从救灾中重新认识中国,也重新认识了中国军队。
中国军队在此次抗震救灾中的表现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仅凭精神与勇气是不够的,军队的现代化往往在关键时刻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国军队在重灾救援方面的技术装备究竟如何?“北斗一号”卫星究竟有多大作用?我国的直升机与大型运输机究竟能否胜任重灾救援任务?
记者从1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截至5月18日12时,中国军队和武警部队共出动113080人参与四川抗震救灾。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