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水立方”夜景(摄于7月24日)。 新华社记者李文摄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一刻,王敏在多伦多的一家建筑师事务所供职,她想这对中国的建筑师应该是个机会。也许那时的王敏并没有想到,这个机会后来留给了自己。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奥运场馆“水立方”五颜六色的彩灯在夜色中交相辉映,令北京的夜晚愈加迷人。这是7月24日拍摄“水立方”夜景。新华社记者赵鹏摄
做一个“水的房子” 王敏,清华大学建筑系硕士,毕业后在加拿大的建筑师事务所工作。作为一名建筑师,起初她对设计大型场馆并无兴趣,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和“水立方”结下了5年的不解之缘。
当时,国家游泳中心国际设计竞赛公开招标,来自中国、法国和美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33家设计单位或联合体报名参加。2003年3月,10家设计单位或联合体通过资格审查,这些设计团队中有许多大师级的人物。
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牵头的中澳设计联合体也进入了10家的大名单,中方设计团队由赵小钧、王敏和商宏组成,3个人到悉尼后开了个小会,聊得特别投机,一致认为北京奥运会的游泳馆应该是一个“与水相关的房子”,水要成为房子的本身,房子是水的表达。
左为建筑师王敏
为什么是“立方” 当中外设计团队拿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时,第一次分歧出现了:中方的方案是一个长方体,外方则是花样百出,不拘一格。中方认为作为“鸟巢”的配角,这座场馆应该低调、含蓄,外方则认为这座场馆要给人带来视觉和感官的冲击,能让人快乐起来。双方都没能说服对方,在这样的僵持中,到了必须定案的日子。
提交方案期限的前一天,中澳联合体决定提交澳方主设计师安德鲁的波浪方案,这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就提出过的方案,也是安德鲁梦想了8年的方案。但是就在当天晚上,中方设计团队把一个四四方方的立方体模型展现在了安德鲁的面前,在经过认真的研究之后,安德鲁最终拍板:提交中方的“水立方”设计方案。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奥运场馆“水立方”五颜六色的彩灯在夜色中交相辉映,令北京的夜晚愈加迷人。这是7月24日拍摄“水立方”夜景。新华社记者赵鹏摄
“水立方”没有终点 在悉尼做方案的时候,王敏就在想,倾注了这么多心血的“水立方”在奥运会后能够留下些什么。她不希望“水立方”像以前的一些场馆那样,在赛后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变成一座普通的房子。于是,当2007年7月底,“水立方”最终赢得竞标的时候,王敏飞回多伦多辞去了之前的工作,回国开办了自己的建筑设计工作室——A+工作室,开始了又一次“关于"水立方"的设计”。
“水立方”进入施工阶段,王敏开始设计一些简单的以“水立方”为主题的作品,没想到模型出来后受到了周围人的一致好评。于是她尝试着让这些由水立方设计师设计出的时尚文化作品进入生活不同的领域,而这些作品的设计灵感当然还是来源于那座倾注了无数心血的“与水相关的房子”。
王敏说,“水立方”是中国圆梦的载体,是一座情感投入的房子,应该长久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她也希望这些时尚文化作品有一天能够走向世界,让世界感受水的温柔、水的文化和当代中国的时尚风情。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