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疆日报
濒临失传的拜城盐碗
天山网讯(记者鲁焰报道)在拜城县,会做盐碗的只有吐尼牙孜·阿西木一个人了。
盐碗,有方形和圆形,曾经是当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器皿;当地人吃手抓肉、烤肉或者拉面的时候,把食物放在盐碗里,就不用撒盐了。
|
在拜城县拜城镇吐孜贝希村(吐孜贝希,维吾尔语意为盐山头),我们见到了中年汉子吐尼牙孜·阿西木,非常好奇地询问他盐碗的制作过程。
于是,他搬出一块地板砖大小的泥土颜色的盐块来,拿一个凿子在上边凿起来。他介绍,这个盐块就是用来做盐碗的原料,是在后边的盐山上采的。我掂了掂,足有五六公斤重。他又起身拿出一个打磨机说,这个打磨机就是做盐碗的时候用坏了的,一个打磨机180元呢。他是盐厂的职工,现在厂里不让他做盐碗了。
“爷爷在我18岁的时候教我做木碗,后来爷爷做了两个盐碗自己用,我也就跟着学会了。爷爷做一个盐碗要用两个星期,做的时候先用水化一下,再用湿毛巾擦。爷爷那时候就他一个人会做盐碗,现在也只有我一个人会做。和爷爷的做法不同的是,我先用凿子凿出形状,再用打磨机打磨,速度就比爷爷快得多。”
他的同伴艾合买提·尼牙孜回忆,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在县城老电影院吃烤肉时都是放在盐碗里吃的,现在一般人家里都不用了。
吐尼牙孜·阿西木说,如果盐碗天天盛肉,一个月就化完了。他3天能做好一个盐碗,圆的和方形的盐碗他都做过。
据了解,拜城县吐孜贝希岩盐矿矿体长1100米,宽600米,厚80米,呈椭圆小山。矿石主要为含泥砾(角砾)、团块和碎屑的石岩盐。拜城人食用该地盐巴已有数千年历史。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古代先民一直就有用岩盐制作食具器皿的习惯,如放置食品的隔板、食板面、盆、碗、碟等。用岩盐作食具,无论生食熟食都不需再放盐,放入器皿搅拌即可食用,食物耐储存、味道鲜美,因而兴盛一时。这种器皿解放前后还出现在拜城、托克逊等地,到了近期,便几近绝迹。
岩盐食具器皿制作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先民部落用于装置食品,招待贵客。后来做工逐渐精美,文饰华丽、用料考究,但也仅在上层社会流行。
拜城盐碗这一当地民间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手工艺品,目前只有吐尼牙孜·阿西木一个人会做;由于盐碗早已远离当地人的生活,也就没人愿意学这门手艺。
吐尼牙孜·阿西木现在已经不做盐碗了,盐厂不让他做,因为做盐碗费工费时,又没地方卖。即使做一个碗卖个一二百元,也不划算。
拜城县外宣办副主任刘斌说,拜城盐碗已经申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极度濒危,目前仅存实物一件。但是,如何传承和保护,还是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