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市场环境,相同的宏观调控,本应全球同此凉热的体验竟是天上地下的差别,只因为“身份”不同!民营企业正在没钱的日子中苦渡难关,国字号的中央企业却要忍受大把“花钱”的冲动。
统计显示,根据年初上报的投资计划,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2.2万亿元,增长速度达36.7%,国资委重点跟踪的38家中央企业上半年投资同比增长16.9%,而38家以外的中央企业投资增长达98.9%。
这里当然存在一个简单的逻辑推断: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扩张是必然的,而投资增长率能够描述出一个企业的成长性。因为,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位次的确提升了,国字号企业的实力强大了。由此看,部分中央企业出现过强的扩张冲动似乎就是实力的象征,也是继续做大做强的必然。
然而,“部分中央企业过强的扩张冲动”并非来自企业盈利大幅提升的支撑。据国资委22日分布的最新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7650.3亿元,同比增长25.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4256亿元,同比减少489.9亿元,降低约10.3%。
中央企业的利润减少了,投资却在扩张。针对目前一些中央企业扩张冲动很强,以及不顾自身能力在境内外同时新开多个投资额巨大项目的情况,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日前就此发出警告:将严格控制并购重组行为,中央企业投资规模也将严格控制在合理负债率之内,自有资金比例原则上不应低于40%。
这位官员给央企划出了“红线”:不符合主业投资方向的坚决不准搞,超出自身投资能力的坚决不许搞,投资回报率太低的坚决不能搞。同时,“严格禁止企业违规使用银行信贷资金投资金融、证券、房地产、保险业等项目”。
“从严从紧控制中央企业的投资规模”是主管部门的一个态度。国资委强调:坚决调整核减不必要的投资项目,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和高风险领域投资活动。
实际上,给央企“划线“、定位并不难,困难在于:这些央企拥有大量“热钱“,领导者有做大做强的压力,中央企业有着独特的垄断之身。当央企在国内市场占尽天时地利,如何捆住其蠢蠢欲动的手脚?面对大量中小企业资金严重不足的困境,再看中央企业过强的投资扩张冲动,市场肯定是有故事的;就此将央企与民企相提并论,不能说明问题的实质。但是,泾渭分明的市场处境,说明的不仅仅是宏观调控的复杂艰难,印证的也只不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不过,就社会公平来说,央企需要践行一些基本的义务;对于相伴但弱小的民企竞争者,央企需要某些方面的竞争限制。这一切值得期待,因为《反垄断法》可以有所作为。(评论员赵民望)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