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单双号限行措施实行以来,北京的空气污染状况似乎反而变严重了,比如像今天这样的天算"达标天"吗?这样的天气可以进行马拉松比赛吗?”在今天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举行的“北京交通保障与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上,德国新闻社记者扔出了一个颇为“刺激”的问题。
看来今天闷热阴霾的北京没有给外国媒体留下好印象。
“今天的天气我们已经通过监测系统预先了解,并向社会预告了空气污染指数———110,的确不算"达标"天气。但是,连续十年大规模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已使北京空气质量有了明显变化和改善,这是有目共睹的。”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如此作答。
据北京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最新监测显示,7月1日到25日,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的天数为22天,占监测天数总数的88%,比2007年同期多了2天。今年以来累计达标天数已经实现145天,占监测天数总数的70%,比2007年同期多了15天。各主要污染物,特别是与交通排放相关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分别下降了20%以上……
这些看似生硬的数字,是有关部门和市民共同不懈努力的结果。
为保证奥运会良好的空气质量,7月1日开始,有关部门分三个阶段实施了临时减排措施:从7月1日开始,所有高污染排放的黄标车全部禁行;7月20日以后社会车辆实行单双号行驶方案;重污染工序和重污染企业实行严格控制,四大燃煤电厂在确保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再减排30%,冶金、建材、石化等企业在奥运期间减少排放或暂停生产,施工工地的土方和混凝土作业也已停止。
这些都是临时措施,更多人关注的是后奥运时代是否还会继续实施?
据杜少中介绍,北京市的大气污染治理的200多项措施当中,绝大多数是长效的。奥运会后,有些临时措施虽然不能继续实施,但有关部门将通过其间的实践和探索,为奥运会以后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积累有益的经验,并尽快制定长期措施。
“有境外媒体报道,一些外国运动员考虑戴口罩参加北京奥运会。请问杜少中先生,您打算怎样说服这些人呢?”
“我会用大量事实数据告诉他,北京空气质量在改善,而且还将继续实行新的措施改善环境,如果外国运动员一定要戴口罩到北京参加比赛,无非是给行囊增加几分重量,而且相信他们绝对用不上。”(本报北京7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