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模最大雕塑展 211件顶级雕塑亮相园博苑
早报讯(记者蔡兰春 康云 文)昨日下午,由厦门市政府和中国雕塑学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大展”在园博苑开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用“中国雕塑”命名的雕塑艺术大展,也是中国当代规模最大,参展人数最多,集专业性和学术性于一身的大型雕塑展览。
此次参展的211件雕塑作品是从全国各地和港澳台地区700多位艺术家的1100多件作品中评选出来的,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我国雕塑界老中青三代雕塑家的风格。其中既有参考过去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再生性”创作的作品,也有强调视觉审美,优雅抒情的作品;既有率性写意,体现东方美学趣味的作品,也有表现乡风民俗的怀旧型作品。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师蒋志强的作品《顶天立地》和吴荣华的《旧时明月》入选。
本次雕塑展对参展作品的选取态度不拘泥于某家某派、某种风格,而是以一种更开放和宽容的态度,为中国雕塑家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提供一个平台。艺术家们从不同观察角度和路径,运用石头、木材、钢铁、工业废弃物等不同材质,或写实或唯美,或反省或期盼,以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展现着当代中国的千姿百态。
雕塑展特别设置了中国雕塑艺术大奖、中国雕塑史论奖、中国雕塑青年新锐奖、中国雕塑大展评委提名奖等30项大奖,奖金总额达人民币200万元。
雕塑展展期20天,将持续到8月15日。结束厦门的首展后,这些雕塑作品还将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进行巡展。
展览现场
报纸可做雕塑材料
普通人印章中的雕塑材料不外乎两种,泥巴和金属,但在昨天的雕塑展上记者看到千奇百怪的雕塑材料。
一颗硕大的心脏,血管丝丝可见,躺在雕塑馆里,走进一看,居然是布做的,蓝色和红色的血管原来是布条。一个特大版的暖水袋躺在桌子上,暖水袋上贴满了报纸,全是讲述希望工程的,作品的名字就叫《暖》,随手可见的报纸居然也成了雕塑材料之一。缩小版的毛毛熊、桌椅、马桶、床等放置在一个电视机大小的盒子里,展示着一个家庭客厅、卧室和卫生间的样子,逼真的书柜、精细的小马桶,这些甚至在地摊上就能买到的东西经过艺术加工,有了另一个显赫的名字——雕塑作品。
玛丽莲·翠花惊艳
这次的雕塑突出中国元素,很多艺术家是用中国的艺术理念去加工西方名人。
“上酸菜”的翠花和性感撩人的电影明星梦露,一般人是想像不到她们会合而为一吧。艺术家的头脑就是不一样,头部以下是梦露裙子飞起的经典造型,头部却是疑似汉代宫女的发型,加上翠花式的质朴微笑,雕塑家还给取了个土洋结合的名字玛丽莲·翠花。
雕塑也来讲环保
雕塑是种含义广泛的语言,广泛到有时候会产生歧义,于是有的雕塑家运用了纪录片。
点着烛光,一桌子的全牛、全羊和全猪,桌子中间是骨头。乍一看,像是烛光晚餐,再一看像是全羊宴,抬头看了雕塑边上正在播放的纪录片,原来是提示人们友善对待动物。纪录片详细描述了猪的屠宰过程,有点血腥,但绝对震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