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引莲在自家院中为丝瓜搭蔓 |
长治市黎城县55岁的农妇王引莲嫁到夫家已有37个年头。公婆离世后,她担当起“长嫂为母”的重任,省吃俭用为小叔子娶妻;抚养年仅6岁的抱养小姑子;为省钱供她上大学,王引莲先后让3个亲生儿子中断学业,全部送去当兵;37年来,这个大家庭从没分灶……王引莲以一个母亲的标准要求自己,37年始终如一地奉献,苦苦支撑贫寒的大家庭。她用爱心演绎中华传统美德,也20余次获得省、市、县颁发的多种荣誉。
7月9日,她又获得了全国妇联授予的“全国平安家庭”荣誉称号,是我省独一人。
18岁进门 她替公婆撑起半个家
垂花院门门楣处,挂着各式各样的牌匾:五好家庭、新农村示范户、拥军家庭、全国平安家庭……黎城县李堡村内,王引莲家格外惹眼。
半亩地大小的院子,青砖铺地,碧瓦覆顶,大大小小共十间房,每一处都窗明几净,收拾得异常规整。女主人王引莲正在院中为丝瓜搭蔓,一笑,满脸深深的皱纹。
1971年,18岁的王引莲嫁给李堡村村民范联廷。婚后,王引莲扛起家什下地出工,尽显“英雄本色”。
当时,农村还没有包产到户,仍然吃着大锅饭,全体村民共同出工,各自挣工分。一个能挑能扛的壮汉是全劳力,一天能挣10个工分。结婚前,范联廷是家中惟一的全劳力,一年到头,挣的工分还不够给全家人买口粮。范父在县城上班,微薄的工资,仅够为家中补齐不足的口粮。那点钱“买了粮就没钱过年”。
女人出工,多半只能做些辅助工作,往往只算半个劳力,一个工只有4分。想挣满8分,女人得像男人一样,耕锄挑扛样样拿得下。让丈夫没想到,王引莲下地出工根本不怵农活儿,啥也拿得起。“我好强,干啥活也想干到头里去,不想让人说我不行。”夫妻俩埋头劳动,1972年年根,夫妻两个全劳力挣到的工分,让范家第一次分到足额口粮,剩余的工分,还分到300元钱。
王引莲在地里是把好手,家务活儿也不落,婆婆身体不好,家里的活儿她样样不离手。为了挣些零花钱,她常年养猪。“我妈常说,养猪得有养猪的命,不是谁都能养大猪崽。”在那个粮食紧缺的年代,吃了上顿没下顿,哪有闲粮喂猪。
王引莲养猪,靠的是野菜,土话叫灰灰菜。挖野菜,成了王引莲每天必做的活计。中午、晚上收工后,回家前,王引莲都要扛回成堆的野菜。把野菜剁碎,装满满一盆,再加一勺刷锅水,猪吃了照样上膘。养猪的人越来越多,近处的野菜被挖没了,就得往远处走。王引莲不怕辛苦,常常走三四里路到村外山坡上挖野菜,一天至少得扛回家七八十斤。辛苦下到,王引莲养出的猪个个膘肥体重,最重的一口有260多斤。“一个也没舍得杀了吃,全都换成了钱。”那段艰苦岁月,家中开支大部分靠养猪所得。
吃苦耐劳的王引莲给范家带来日渐好转的日子,婆婆逢人便说,“这个家是我那儿媳妇撑着,她就是我们家带兵出征的杨八郎!”
公婆去世后 她成了6岁小姑的“妈”
范家只有兄弟俩,没有女孩子。王引莲的小姑是公婆抱养的,但养孩子的任务却由王引莲承担。
1972年,小姑子出生12天后被抱回。不久,王引莲的大儿子出生。后来,她又有了二儿子,三儿子。
小姑在王引莲眼中,就是自己的女儿。“我对4个孩子特别公平,有点吃的就分成4份,谁也不能多吃。”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只有食品公平,一切才可能公平:王引莲对4个孩子永远一视同仁,做错事情就挨打,成绩好了就表扬。她给4个孩子全摊了些家务活,该谁干谁干。惟一的不公平,只有小姑享受过。小姑小学四年级前,王引莲天天接送她上下学。“那还不是因为她是个女孩子,要不然一点也不会有区别。”
小姑6岁那年,王引莲的公婆相继病逝。全家人忙着办丧事之际,小姑突然患了严重的湿疹,全身流脓水。王引莲不敢怠慢,将她带到长治市住院,衣不解带地陪床23天。小姑痊愈出院时,亲生父母前来,执意要将她带回家。王引莲与丈夫坚决反对,小姑更是哭着往嫂嫂怀里扎,说什么也不走。“他们的心情我理解,怕孩子跟着哥嫂过日子受虐待。”带着小姑回到家,王引莲与丈夫商定,一定要供小姑读书,哪怕不供三个儿子,也要供小姑。“她能考进去,我就要供她,不能让村里人说闲话。”
1990年,成绩优异的小姑第一次高考,差了本科线1.5分,在家哭成了泪人,转过脸却对哥嫂说想上大专。王引莲明白小姑的心思,她怕复读一年给贫穷的家再添负担。第二天,王引莲从猪圈拉出一口猪,拉到县城卖了。揣着600元直接给小姑报了复读班。“钱可以慢慢挣,可这一辈子的大事,走错一步就难改了。”第二年,小姑如愿考入武汉邮电学院。
临走前,不足千元的学费成了大难题。王引莲将当年夏收归仓的全部口粮卖掉,凑足3000元钱,送小姑去上学。在校园,王引莲发现小姑是学生中穿着最寒酸,行李最单薄的,“估计生活费带的也是最少的”。这一年,王引莲的大儿子也参加了高考,没有考中,想复读一年,却没过得了妈妈的关,“她说供不起两个大学生,直接让我当兵了。”为了全心全意供小姑念大学,接下来的两三年中,王引莲干脆将另外两个儿子也送去当兵。
小姑现在在武汉工作,每年总要回家数次,每次总和嫂嫂睡在一个被窝里,彻夜长谈。每年的母亲节,她总要寄来贺卡:“虽然你是我嫂子,但在我心中,你就是我的妈妈,你就是我的嫂子妈妈!”
帮小叔子成家立业 她“捐”出自己的陪嫁
王引莲嫁入范家时,小叔子只有12岁。公婆离世后,小叔子还是跟着他们过日子。“农村讲究分家,但那个时候,没法子分,分了还不让村里人笑话,说我的闲话。”
父亲去世后,按当年的规定,范联廷可以顶班去吃公家饭。夫妻俩一合计,还是决定把机会让出来,“我们得帮他立业”!小叔子高高兴兴进城上班。接下来成家的大事,自然还是哥嫂替他张罗。
在范联廷的记忆里,那段日子过得最苦。给父母看病塌下好几百元“饥荒”,家里没粮、没钱。想给弟弟娶媳妇,就得先有房子。
那时,范家只有两间土窑。王引莲决定将其中一间腾出做新房。夫妻俩整理院子,收拾屋子,请匠人给“新家”刷新描画。小叔子定在冬天结婚。那年冬天,是王引莲最寒冷的日子。她没有棉鞋,两只脚后跟被冻裂开长长的口子。“妈妈让扯布给自己做一双,我说现在是花钱的日子,哪舍得做鞋呢。”就这样,王引莲穿单鞋过冬。那年冬天也是王引莲最累的日子。当时,家中请了七八个匠人做工,每天十几口人吃饭,一大缸水一天就吃完了,王引莲做完活经常就到了后半夜。
小叔子结婚时,最值钱的家具是自行车与缝纫机。这两样东西是王引莲结婚时娘家的陪嫁,她全部捐献。小叔子屋里,最漂亮的洋柜也是嫂子给的。“我婆婆在世时交待过,我们结婚时有啥,小叔子结婚时也得有。”王引莲不仅听婆婆的话,还做婆婆应当做的事。弟媳生产后,王引莲伺候她坐月子。
1978年,范联廷当上了李堡村村支书。支书这个职务,范联廷一直干到今天,整整干了30年。将李堡村从县级文明村一直推至连续10年的省级文明村。上个月,李堡村刚刚通过全国文明村的公示,马上就要接受国家级的任命。李堡村成绩的取得,与埋头苦干的范联廷分不开。而他家里的活儿、地里的活儿全部由王引莲埋头苦干。“我一年只做一天家务。”范联廷只在大年初一为家人做三顿饭。“一家人在一口锅里吃饭,吃好吃坏没二话,齐心协力过日子,我就觉得幸福。”逢年过节,18口人的大家庭全部来王引莲的院子中相聚。一大家子人,从不分灶,就在一口锅里吃饭,每顿饭需要煮五箩饺子,三锅饭。全由王引莲带着儿媳妇做。现在,村里人最羡慕范家这样的场景,扛着农具,王引莲身后跟着三个儿媳妇下地,村民都称她为佘太君。
记者手记:
和谐家庭的代表
采访结束后,记者在1000多口人的李堡村转了一圈,村里浓荫蔽日,风景秀美。范联廷说,保持10年省级文明村相当不容易,其间不能有重大刑事案件,村民无超生,村民生活富裕,村风文明,管理民主,人均收入必须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创建全国文明村,全村人努力整整3年。“李堡村是个老典型,全县乡镇都向它看齐,全都在大步走。”黎城县委书记崔建泰介绍,有李堡村这样的典型带头,黎城县已经连续8年成为全国卫生县城。民风纯朴,传统道德约束力强,在这样的土壤中,才会产生更多的王引莲式的好妻子、好母亲。“她是黎城千万个和谐家庭的优秀代表!”
本报记者 康景琳 张文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