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邓亚萍接受记者提问。新华网 常烨 摄
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中国运动员代表邓亚萍向全世界的体育健儿们发出了来北京参加奥运会的邀请;2008年7月,北京,奥运村工作人员邓亚萍正和同伴们进行准备工作的最后冲刺,力求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为各国选手提供更完美的服务。
在奥运村正式开门迎客之际,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邓亚萍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作为北京奥运会从申办、筹办到举办这一过程的亲历者,7年来,伴随着北京不遗余力地兑现承诺,邓亚萍也在一步一步地实现心愿。
问:当年,你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了陈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据说这段陈述是你自己打磨出来的。 答:是的。接到陈述任务后,我就苦思冥想,在短短两分钟时间里,究竟怎样表达才能让国际奥委会委员们记住我陈述的内容呢?发言稿修改了无数次,很多次都是全部推翻重来。后来我想明白了,最朴素的反而最有力量,遣词造句固然重要,但只有真情实感才能动人。所以,我陈述的内容都源于自己最难忘的经历和感受,句句都是肺腑之言。
问:“请给中国运动员一个机会,让我们做一次奥运会的东道主。”这是你在陈述中首先表达的意思,这是出于何种考虑呢? 答:奥运会已经在世界20多个城市举办过,中国代表团在参加奥运会时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情欢迎。我本人在巴塞罗那和亚特兰大就得到了东道主的盛情款待。咱中国人自古热情好客,讲究“礼尚往来”,而且对各国选手来说,收到中国运动员发出的邀请,会感到更加亲切、自然。在与外国选手的接触中,我发现有些人对中国充满好奇和向往,非常希望获得一张“北京请柬”;有些人则对中国缺乏了解,甚至有些恐惧,如果他们能到中国来,就会发现原来中国人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问:陈述中,你还特别提到了在悉尼传递圣火时的一段经历,为什么会讲这个小故事呢? 答:我第一次做奥运火炬手是在悉尼,这也是我第一次在赛场外感受奥林匹克运动的魅力。当看到那么多普通的澳大利亚民众因沐浴奥运圣火而无比快乐时,我就禁不住联想,中国有4亿青少年、13亿人口,如果奥运圣火能够在中国传递,那就意味着世界1/5的人口都能分享奥林匹克的荣光!当奥林匹克精神与理想随着圣火的足迹延伸到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这也是我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一种贡献!
问:很快,你就将在奥运村迎来世界各地的运动健儿。当年你曾说北京会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比赛和生活条件,现在你怎样评价北京奥运村呢? 答:从硬件看,北京奥运村完全达到了国际奥委会的标准和要求,而且是近几届奥运会中距离主赛场最近的奥运村,距离“鸟巢”和“水立方”只有3公里,另外北京奥运村在设计、施工等诸多方面也很好地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
问:听说奥运村里添加了不少中国元素,能否介绍一下? 答:在奥运村,我们设立了一个中国手工艺品展室,邀请了各地著名的手工艺人现场制作,有天津的泥人、苏杭的刺绣、陕北的布老虎等等,如果喜欢,运动员还可以买一个回去做纪念。奥运村还将设立一个“中文学习中心”,可以教外国选手一些简单的汉语,教他们中国书法,更有意思的是,还可以给他们起一个中国名字。总之,希望通过开展类似的有趣的文化活动,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了解中国文化。
问:对来自全世界的运动员,你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答:一方面,我祝愿世界各地的体育健儿能在奥运村过得愉快,在赛场上发挥水平取得优异成绩,另一方面,我也希望他们有时间能在北京多走走看看,增加对中国的了解、增进与中国人民的友谊,希望北京、中国能够在全世界健儿的心中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本报记者 许立群)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