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桃园慈溪雕塑纪念公园,一位游客抱着小狗观看蒋介石塑像 |
来源:南都周刊
对于台北某电视台记者王晓华来说,陆客来台的感觉就是低调,采访报道找角度特别辛苦。无论是陆客富豪团还是陆客首发团,媒体记者与陆客接触的时间都很短,陆客一下飞机就忙着通关、换钱、领行李,很多人不太愿意面对镜头接受采访,或是请带团领队代表发言。
7月4日,采访过陆客富豪团的王晓华,身陷采访陆客首发团的大阵仗之中。
“原本航警局已事先规划好了采访区域,但是人一下子来得太多,很快就乱了。”
在桃园、松山两大机场,160多名记者严阵以待,实时捕捉直航包机落地的重要画面。这些记者,来自四股“媒体势力”:驻桃园机场的地方记者,台北总社派来支持的同事;早已来台等候的韩国、日本、美联社、法新社等海外记者与事先来台的大陆媒体;最后则是随陆客首发团搭机而来的大陆媒体,一下飞机就开始抢新闻。
骚动在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抵台出境那刻发生。中外媒体一拥而上拼命抢画面,看到什么都拍,丝毫不理会管制区限制拍摄的规定。“外国媒体与大陆媒体记者都直接贴在入境通关查验台上,陆客的个人资料几乎一览无遗。”摄影记者陈光(化名)说。
好坏全都露
从台湾“新闻局”到各家媒体,为了追新闻,纷纷绞尽脑汁,抢独家、上字幕、做动画、配音效,甚至在主播台两侧列出各家航空公司直航班机起降时刻表,中间的主播看起来像个会说话的夹心饼干,反复播报班机起降时间。
电子商品销售向来习惯请穿着清凉的比基尼女郎,手拿轻薄笔记本电脑、相机等产品走秀开记者会,抢攻媒体版面以利促销,以往“新闻局”看了都不管,但是因陆客来台,部分地方县市政府与警察机关特地柔性劝说,业者也特地准备了小礼服,提供给向来习惯穿清凉薄纱的槟榔西施们,希望留给陆客们端庄、不暴露的好印象。
陆客登台首日,台湾媒体事无巨细地采访报道。陆客们到台北探索馆游玩时,有人开心地在龙山寺的模型前抽得一张上上签,为首发团带来好彩头,但媒体发现,为了让陆客旅游期间保持好心情,签筒里的每一张签文都是好签。
不论什么新闻,台湾媒体似乎都可以想尽办法与“陆客”扯上关系。例如以贩卖计算机产品与旧书摊闻名的“光华商场”,7月17日试卖当天,TVBS就以“纸招牌忙施工,新光华还没准备好”为题,表示新光华商家“还没准备好”迎接陆客前来消费“。
在生活习惯与文化差异方面,台湾有许多餐厅、饭店、旅游区与公共场合严格落实垃圾不落地、禁烟等环境卫生措施,因此有许多公共场合不提供烟灰缸,但是媒体记者却捕捉到陆客在用餐、抽烟之后,随地乱弹烟灰、丢弃烟蒂的画面,大肆渲染。
在7月4日陆客首发团来台旅游期间,发生了三起大陆籍女游客在半夜借口吃夜宵离开饭店“跳机落跑”的意外事件,成了台湾媒体关注报道的新闻冲突焦点。当记者们连番包围追问:“请问您知道陆客跳机事件吗”、“对于陆客跳机事件有什么看法”?陆客首发团来台后“跳机”的第一个关卡,“考”得邵琪伟满脸尴尬。
媒体大多报道陆客来几天、花多少钱、到哪里玩等表象新闻,忽略了陆客来台后两岸文化上的交流,哪怕是对民主政治的批评也好,却都看不见这方面的报道。
平面媒体“水果化”
台湾自1988年解除戒严、开放报禁迄今二十年来,新兴媒体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成长,随着竞争激烈演化,也加速了媒体报道倾向于八卦、煽情、爆料与浅碟文化的小报化的方向发展,“轻、薄、短、图片多、文字少”的煽色新闻,逐渐取代了专题新闻、深度报道的文化意涵与传媒使命。
数十年来,台湾的媒体报道向来以政治新闻为重,并自认肩负着“教育读者”的使命。2003年,港资媒体苹果日报正式在台发行后,一份售价新台币十五元,以“轻政治、重八卦、爱咸湿、有爆料”的狗仔文化取胜,使得创报超过半世纪的主流媒体《联合报》、《中国时报》,以及号称阅报率“台湾第一”的《自由时报》纷纷跟进仿效,台湾平面媒体“苹果化”的结果反而成了东施效颦,最后闹出三家“水果报”的窘况。
台湾媒体新闻播报的新闻观点与角度,有许多是可以预估的“老掉牙”新闻。台湾媒体偏好报道“最老、最小、最美、最丑、最早、最高、消费最多……”的新闻公式。例如“逛府城买纪念品85陆客花190元”(自由时报,7月8日)、“首发团回家,每人平均花费万元人民币”(中广新闻,7月11日)、“南京首发团离台,苏州34人8天血拼百万元”(中央社,7月11日)。
在尚未仔细评估两岸直航后陆客来台的经济效益,以及相关配套仍待落实之前,政府即单方面地乐观预估,来台旅客每年可成长7%,未来4年合计将可创造台币1兆7280亿元的观光收入。至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则于7月17日在香港出席“两岸论坛”时,不假思索地开出未来支票指出,预计未来三年陆客来台人数,可望从2008年每天3000人,扩增至2011年每天1万人,届时将可为台湾带来2000亿台币以上的收益。
根据台湾观光局的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造访的外籍旅客为370多万人,在新闻媒体报道描绘的轮廓中,陆客首发团来台似乎成了振兴台湾发展观光旅游业的万灵丹,2008年仿佛也成了“台湾观光元年”,好像一切的观光建设与改善措施,都是为了因应陆客来台才开始,至于世界各国来台的旅客可能都变成透明人,再也不重要了。
对于陆客来台时媒体报道的表现,资深媒体工作者杨宪宏指出:“媒体大多报道陆客来几天、花多少钱、到哪里玩等表象新闻,忽略了陆客来台后两岸文化上的交流,哪怕是对民主政治的批评也好,却都看不见这方面的报道。”杨宪宏认为,无论是看电视或报纸,台湾媒体报道所呈现的陆客首发团只是“表演团体”,无法呈现出深度与具体的意义,媒体的整体表现“很差”。
台湾媒体光谱分明
台湾电视台的政论性节目百家争鸣,如TVBS李涛主持的“2100全民开讲”、中天电视台陈文茜主持的“文茜小妹大”、三立电视台郑宏仪主持的“大话新闻”等等,这种公开评论新闻、针砭时事的谈话性节目型态,以及中天综合台的政治反串娱乐节目“全民最大党”,造就了不少台湾“名嘴”特产,也成了陆客来台体验言论自由空间的特色之一。
对于两岸“直航”的看法,曾任立法委员暨政论节目主持人陈文茜,在7月16日凤凰卫视的“解码陈文茜”的节目中,点出了两个问题,一是“现在所谓的直航,并没有直接的从台湾飞到中国大陆的北京、上海、广州、厦门、南京,都是要绕道香港”,二是“领空管制并不是两岸说的算,按照国际的公约,必须要两岸签了法律性的协议,然后送交到国际组织,最后才可以有办法截弯取直”。所谓的直航,说穿了,就是飞机起飞后“经第三点(香港)不落地中转续飞”。
在台湾,媒体的政治倾向与蓝绿光谱,民众早已心知肚明,也各有其粉丝(fans)与基本盘的支持者,陆客首发团来台的媒体新闻战,可以清楚地看出壁垒之分。
向来被视为亲绿(民进党)的“御用媒体”三立、民视与自由时报等媒体,在陆客首发团来台后,着重于强调陆客来台带来“疫病、跳机、消费有限”等“负面”影响的新闻,大多数的媒体则流于跟访陆客行程中参观景点、品尝美食、购买哪些商品等“流水账式”的报道。
开放两岸包机直航与陆客来台,是马英九竞选时的重要政见之一。
台湾开放陆客来台第三周,向来被视为亲绿的民视新闻,邀请了台大名誉教授李鸿禧上电视开讲,再三强调马英九的“西进政策”过于急躁,并在字幕打出台语谚语“请鬼拆药单”(请鬼诊治并开立处方签)等字眼,藉此讽喻政府冀望陆客来台旅游振兴台湾经济是躁进不智之举,然后于节目结束时打上“以上言论不表示本台立场”的字幕来撇清关系。
在《自由时报》2008年7月13日至19日《一周大事》的国内外新闻提要中,有台风“海鸥”侵袭台湾的新闻,对于18日陆客正式来台湾观光则只字未提,并且于7月19日的新闻专题中,花了大篇幅报道“中国仿冒机,小心易当机。中国仿冒高档手机已经悄悄进驻”的新闻。
“海鸥”袭台导致重大伤亡与灾情,媒体报道批评气象局预报失准,鞭笞资深预报人员不肯道歉,就在同一天,媒体记者采访正式开放陆客来台观光的首发团时,大篇幅报道陆客在下雨天出门“特地买了一把雨伞”(TVBS,7月18日)新闻,但却缺乏质疑政府对于陆客来台的预估荣景是否过于乐观的新闻观点与能力。随着陆客首发团来台初期,台湾媒体大肆报道刺激消费、热烈欢迎的新闻浪潮中,中国五月地震等后续报道,都已不复见。
长期关注中国传媒与台湾媒体现况的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教授张锦华表示,台湾媒体关注陆客消费力的报道,却忽略了陆客如何体验台湾文化与民主自由制度的感受。台湾媒体报道陆客来台的新闻时,显露出兴奋过度、期待陆客刺激经济消费的迷思、对文化与民主丧失自信。
(作者为台湾媒体记者,目前为自由撰稿人)
(责任编辑: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