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新华网太原7月28日电题:山西煤炭供应吃紧 安全环境压力加大
“新华视点”记者王炤坤 陈忠华
缺煤,缺煤!全国用户电报像雪花一样向“煤炭第一大省”山西飞来……
电厂停机,电煤告急!山西省内电厂也喊“饿”!
电煤、化工煤、冶金煤……各个煤种都喊“缺”。
今年一季度冰雪灾害保电煤以来,山西省百万煤矿工人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国有大矿春节不休息,地方煤矿全面复产。
山西省经委、煤炭局、铁路等相关部门“兵不卸甲,马不下鞍”。
煤电油运办公室的“应急”工作几乎成了常态。紧张的时候,省委书记、省长天天要电煤外运的数字,还数次深入煤矿问生产。
面对来自全国的巨大煤炭需求,山西省动用了一切生产要素保障供应。与此同时,超能力生产带来的安全、环境等压力空前加大。
煤炭需求急速上升,供应缺口明显加大 近期以来,多个兄弟省、市领导来到山西,一个主要议程是要求供煤,山西五大煤炭集团经常同时接待几拨用户。
作为第一产煤大省,山西担负着保障全国煤炭供应的重任,全省煤炭调出量占全国省际调出量的四分之三。如今,缺煤信号通过各个“神经元”最终汇聚到山西。
据统计,2007年山西省煤炭产量达6.5亿吨。但这个数字已满足不了今年的煤炭需求。
今年山西需要保障省外重点用户的合同煤达3.7亿吨,同时还承担着省外271家电厂的合同电煤供应,合同电煤达到2.7亿吨,加上省内的工业和居民用煤,以及合同以外的需求,今年山西省煤炭供求缺口预计达2亿多吨。这相当于国内2至3个二类重点产煤省全年产量的总和。
“使命光荣,压力巨大。”山西省煤炭局局长王守祯用8个字概括他的感受。今年以来,山西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组织国有重点煤矿、地方国有骨干煤矿,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挖潜增产。二是让中小煤矿加紧复产,复产时间提前了20天。三是加快在建矿井投产速度。
山西省经委主任洪发科说,在煤炭发运上优先电煤发运,优先灾区和重点用户煤炭供应,优先重点合同兑现,对计划内的重点合同足量提报铁路运输计划。按照“先铁路、后公路,先重点煤、后市场煤”的要求,调整了煤炭月度运销计划,同时开辟了公路煤炭运输“绿色通道”,对拉运电煤的运输车辆优先放行。
面对价格上涨的压力,山西五大国有煤炭集团从一季度冰雪灾害开始,就坚持合同电煤不涨价,内部消化成本增支因素。今年6月19日发展改革委决定对电煤价格实施临时干预以后,山西省立即责成地方煤炭运销系统均按6月19日的结算价执行。
多产、快运、稳定价格,通过多方努力,今年上半年山西无论是煤炭总量还是出省调运量,同比均有大幅增长。煤炭产量完成3.3亿吨以上,增幅达14%以上。完成出省煤炭销量2.78亿吨,同比增幅为10%。
安全生产难度加大,生态环境负担加重 山西承担的压力不止这些。“实际上国家核定我省的煤炭生产能力为5.9亿吨,山西本省的生产矿井1922座,不含中央在晋煤炭企业,核定生产能力为5.39亿吨,其他矿井处于建设期,未形成生产能力。”王守祯说。
目前山西煤炭企业超能力生产情况普遍,尤其是国有大矿,接到任务,二话不说,多产快产,超能力生产的压力更大。多次煤矿重大事故告诉人们,超能力生产是事故的重大隐患。
今年上半年,山西省煤矿共发生事故46起,死亡124人,比去年同期减少35人。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为0.32人,比去年同期下降45.8%。
省煤矿安全监察局有关负责人说,今年山西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总体上好于往年,6月份以来发生了几起重大事故,其中孝义市安信煤业有限公司“6·13”矿难与超能力生产直接相关。
另据分析,超能力生产还会使十分脆弱的山西生态雪上加霜,地下水系遭受破坏,粉尘和扬尘污染加剧,地面加速沉陷,地表扰动面积扩大。
山西每年挖煤6亿多吨,使13亿立方的水资源受到破坏,这比山西省整个引黄工程的总引水量还多。大规模开采煤炭,还会造成矿区土地塌陷、地表扰动、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山西省矿区面积累计已达8000平方公里,其中采空区面积约占5000平方公里,每年新增加塌陷区面积约94平方公里。国家选择在山西省实行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也正是想解决上述问题。
“无论从科学发展来说,还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都要求山西煤炭适度开采,均衡生产,但眼前能源紧张的形势逼人。”王守祯说。
煤炭需求过旺,亟待宏观调控 有关资料显示,今年1至5月,全国原煤产量完成10.1亿多吨,同比增长11.3%;全国商品煤销量9.7亿多吨,同比增长10.6%。
从煤炭需求看,今年1至5月,全国累计煤炭消费量大约在11.18亿吨,同比增长6.8%。主要耗煤行业,今年一季度,电力行业耗煤增长12.9%;钢铁行业耗煤增长4.7%;化工行业耗煤增长6.6%。
这些数字说明,一方面工业景气指数看好,另一方面单位产值的能耗水平仍处于高位,但经济增长对煤炭消费形成了过多的依赖。
山西财经大学博导王森教授说,煤炭能源需求过大,在煤炭供应缺口短期内难以弥补的条件下,还会形成能源进一步涨价的拉动力,能源涨价关系全局,具有很强的传导效应,从而加大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成本,最终加重下半年的通胀压力。
专家们认为,当前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不能松劲,在有保有压的基础上,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抑制不合理的能源需求。对高耗能产业和过热行业,在项目许可、土地、环保、信贷投放方面抬高门槛,坚决执行国务院近期出台的一系列节能政策,鼓励全民节能,强化节能的硬约束和责任考核。
与此同时,还要改变不合理的能源布局,使火电、水电、核电之间,煤、电、油、气之间形成布局合理、替代有序的多样化能源格局。
另外,还要加快能源价格改革,理顺国内外市场的比价关系,理顺煤、油、气的比价关系,从价格手段这一基本经济杠杆入手,将企业和社会导入节能减排的发展轨道。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