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是北京市某中学高一学生,酷爱运动的她常常为没有运动场地而发愁。王璐介绍说,她就读的中学是北京市重点中学,与普通学校相比,运动场地还算是多的,但上体育课时,还是好几个班挤在一起。篮球、乒乓球等活动场所更是人满为患,经常抢不到位置。
王璐说,学校目前还没有体育馆,遇到阴天下雨,一切体育活动就取消了。
小杨也是一名中学生,她觉得适合女生锻炼的场所和器材更少。与对抗性强、运动量大的篮球、足球项目相比,小杨更喜欢打羽毛球、跳健美操,但却因为场地短缺而难以实现。久而久之,本来就不大热衷体育锻炼的小杨,出现在体育场上的时间更是越来越少了。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院孙云晓介绍,体育运动场地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5年11月的一天,山西省沁源县一所中学的学生在校外公路上晨跑时,一起车祸导致21名师生身亡的惨剧令人记忆犹新。山西这个经济水平在国内属于中等的省份,截止到2006年,仍有60%的中小学校没有操场,标准的体育场馆更是难觅。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城市中心区中小学校要想扩大体育基础设施和操场面积,显得很不现实。某些学校的人均体育场地还不足3平方米,连全校学生做广播体操都要分批进行。
不仅是学校体育设施有限,面向青少年服务的城市公共体育场地和社区体育场地同样不足。
周末或节假日,王璐总想约朋友出去运动,却经常找不到地方。商业化运作的健身房、体育场馆的价格让他们望而却步,社区里又几乎没有一块像样的活动场地,那些由体育彩票捐赠的社区健身路径也并不适合他们。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青少年教育专家陆士桢表示,我们社区为孩子们建立的体育活动场所少之又少,也没有为方便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的服务机制,更没有人来倡导、组织、辅导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
如果说人多地少限制了体育场地的开拓,可我们的邻国日本面对同样的先天劣势,那里的青少年却拥有充足的、多样化的体育运动场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曾去日本考察,他介绍说,日本用地紧张的状况比中国更加突出,但日本的体育锻炼场所非常多,体育设施健全,即使是最普通的中小学校,田径场、游泳馆、体育馆等设施也是一应俱全。在周末和节假日,很多中小学生都会回学校参加各种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的活动,除了足球、篮球、棒球、柔道等运动外,击剑、攀岩等不算热门的运动项目也开展得很普遍。在学校之外,公共体育场所和社区中,学生参与运动的身影也随处可见。
陆士桢认为,进行体育锻炼、保证生存健康是青少年的一项基本权益。政府和社会有义务提供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场所和设施,并且帮助青少年培养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孙云晓认为,我们全社会应该对青少年健康和体育锻炼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学校体育场地很难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应加大社区体育设施的修建力度,明确规定在一定面积的小区内必须配备一定规格的体育设施,这些设施应免费或以极其优惠的价格供青少年使用。
本报北京7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