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
人民网科技7月29日电(记者赵永新)在前不久韩国首尔举行的第14届国际催化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当选为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主席,成为国际催化理事会创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当选该学会主席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也是第一位发展中国家科学家。
国际催化理事会创立于1956年美国费城,目前由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60多位理事组成,为促进国际催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国际催化领域最权威的学术组织。
国际催化理事会主席每届任期4年,历任主席主要由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著名科学家担任。
李灿院士长期从事催化科学和光谱学的研究工作,他利用原位红外光谱观察到甲烷和分子氧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态及其反应物种,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台用于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并开始商品化生产;在国际上最早利用紫外拉曼光谱解决分子筛骨架杂原子配位结构等催化领域的重大问题;发展了纳米孔中的手性催化合成和乳液催化清洁燃料油超深度脱硫技术等。近年来,他致力于太阳能科学利用的研究,在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李灿院士曾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奖励。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
李院士自1998年开始任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理事,2004年在巴黎举行的第13届国际催化大会上当选为副主席,并获得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催化奖(每四年一次、每次一人)。此次李灿升任为主席,标志着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催化研究逐渐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