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30日电(记者刘浦泉) 距今已有560多年历史的北京明代寺庙法海寺30日重新开放。经过两年的闭馆修缮,法海寺基本恢复了明代初建时的寺庙建筑格局。
法海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京西翠微山南麓、驼铃古道首驿模式口村。
寺庙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四年后建成(公元1443年),明英宗朱祁镇钦赐额曰“法海禅寺”。
据北京文物部门介绍,法海寺的镇寺之宝是大雄宝殿内保存完整的十铺明代壁画,面积236.7平方米,由15位宫廷画师精心绘制而成。这些壁画堪称中国明代壁画之最,是元明清以来现存少有的宫廷画师作品,与敦煌、永乐宫壁画相比各有千秋,并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
法海寺始建时为四进院落,殿堂形制布局由汉藏两族僧俗官员共同设计,这在北京寺院建筑史上独一无二。但是,经历数百年风雨沧桑,法海寺最后只剩两进院落,药师殿、藏经阁等殿堂仅存遗址。
2001年,北京市和石景山区两级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遵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复建了药师殿和藏经阁及配殿,恢复了法海寺四进院落,殿堂格局再现了明清原有的“伽蓝七堂”制度,整个寺庙建筑严谨规矩、宏伟壮丽,是明初官式建筑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典范。
重新开放的法海寺,游客参观区域不再局限于一、二进院,也可游览三、四进院的药师殿、藏经阁以及配殿,参观面积由原来的6000平方米增加到1万多平方米,展室面积也由过去的200平方米增加到600平方米。
此外,法海寺壁画采用“珂罗版”技术原大复制,基本再现了真迹的风貌,并在药师殿、方丈房和选佛场等殿内展出,游客可“零距离”欣赏法海寺壁画的神韵。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