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7月31日电(记者孙洪磊、张舵)2003年9月有经济学家提出京津唐“科技新干线”概念,形象地反映了京津唐地区科技合作的实际需要和前景。近年来,专家普遍认为,该区域内众多企业具备持续不断地将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产业的能力,如果分工合理、协作发展,完全有可能形成一个知识经济及高科技的产业中心。
京津城际铁路的即将开通运营,为实现专家的这一构想提供了新的条件。
北京、天津不仅是我国智力密集度最高的地区,而且拥有比较发达、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在京津塘高速公路这条主干线两侧,分布着8个高科技园区,年生产总值数千亿元,特别是电子信息与通讯设备制造、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产业,均在国内甚至全球占有重要地位。日渐便捷的交通方式,预示着京津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也将进一步加速这一北方最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带的融合。
占据北京现代制造业龙头位置的亦庄开发区,是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和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是辐射带动京津城际走廊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亦庄要成为北京在整个环渤海经济圈中体现自身经济价值的桥头堡和前沿基地。”这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开发区的明确要求。亦庄作为京津两地间最重要的高端产业新城,将利用首都、人才、市场的优势,与环渤海的其他地区进行区域互补,最终达到和谐发展。据了解,截至2008年4月底,已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00余家企业入驻亦庄开发区,投资总额为176亿美元。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通用电气、博世、乐金化学、拜耳、诺基亚、施耐德、德尔福、康明斯、中芯国际、京东方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在开发区投资建厂,其中包括62家世界500强企业的78个项目。数条交通要道的贯通,将极大地促进北京亦庄与天津、河北等环渤海地区的优势互补、和谐发展。
日前,天津市滨海新区新技术产业园区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签订有关协议,滨海高新区将成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承接地。按照协议,滨海高新区和中关村科技园区将进行积极互动,建立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学研合作。具体内容包括推动中关村科技成果在滨海高新区转化,形成相互依托、错位发展的格局;共同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共同推进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与滨海高新区的人才交流协调机制等。
在北京、天津两地政府的共同推动下,两大直辖市正从过去“争资源、争项目”向“互相协调、共促发展”转变。继北京与天津港口岸实现直通后,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滨海机场已加强合作,共享客货运航线并互为备降机场。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思全说,北京是当之无愧的全国性信息中心、人才科技高地,并具有发达的现代服务业,这些优势是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的。天津具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发达的港口等,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已初步具备了与北京对接的实力,可以部分承担北京现代制造业生产配套基地的功能,与北京实现分工协作。未来,北京有可能转型为京津冀甚至环渤海地区现代制造业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中心、营销中心、管理控制中心。
“通过各城市协同努力,有序竞争,最终将该地区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从而促进京津地区成为世界一流的发达地区。”谢思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