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一个“很中国”的词汇,也是很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现象,今天却出现在一个美国记者的口中。
在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举行的北京市民文明风尚建设新闻发布会上,美国公共广播电台记者向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新闻发言人郑默杰提问:北京粉刷临街房屋,是不是因为“面子”问题?
郑默杰回答说,有句古话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北京的老百姓有一个习惯,就是家里来了客人都要把院子打扫干净,把自己的清洁卫生搞好,穿上新衣服见大家。
“我理解,这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尊重”。
这个问题,正体现出了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和碰撞,敞开大门办奥运,就意味着敞开心扉,不怕外人看“家里”有什么样的“摆设”,而这需要的,则是宽容大度的心态,容许批评,也容许挑剔。
为开放拆除“樊篱” 今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有评论认为,正是有了改革开放,才圆了中国的百年奥运梦。如果中国仍然坚守着封闭的心态,那世界也不会把奥运交给中国。“而今天,这个曾经很不开放的国度,不仅彻底抛弃了闭关自守的老观念,还要大大方方地请全世界的朋友来做客。”
改革开放30年,中国越来越融入国际社会,人民的心态也越来越开放和包容,这给了中国敞开大门办奥运的勇气,也给了中国敢于接受国际社会检视的自信。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放程度前所未有。事实上,为了开放,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拆除可能导致封闭的“樊篱”。
一位在中国工作过多年的中东某电视台资深记者就对本报记者表示,他感触最深的是2007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这让他们在中国的采访变得轻松了许多。
按照《规定》,外国记者在华采访,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而不用像以前一样,必须先向外事办提出申请,然后再由外事办安排人陪同采访。
这位记者说,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制定法律和出台政策,在加强开放力度和透明性上确实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国际奥委会工作人员、希腊人Anna认为中国已经很了不起了。她说,她感觉中国非常开放,以至于让她觉得北京奥运与雅典奥运在开放程度上没什么区别。
而百余种境外报刊亮相各个奥运书报亭,也被认为是进步之一。这些报刊在奥林匹克核心区域的8个奥运报刊亭、70多家奥运会签约酒店及首都机场的报刊亭或奥运专架获准销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认为,外刊对于我们既不是“天外飞客”,也不是“新鲜刺激”,我国的开放程度早就超过了境外刊物来华的层面,因为上网和出国旅行就能很容易获得这些刊物上的信息。
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将打破惯例,首次实现不延时直播赛事实况,获得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主任展江教授的高度评价。他认为,在跨越了看似短暂的30秒的同时,也实现了遵循新闻规律、实行国际标准的一大变革。
而这一切,却不及7月23日北京奥组委公布的奥运会期间3个专门划为示威游行区域的公园来得有冲击力,这3个公园是日坛公园、世界公园和紫竹院公园,只要是经过许可的游行示威,中国警方会依法保护合法权利。
国外许多媒体对此表示惊讶,英国的《泰晤士报》甚至声称这是北京跨出的“空前的一步”。
这也说明,中国的大门确实不止露开一点儿缝隙,而是真心实意地大大敞开着。
要敢于接受批评和质疑 有人担心,中国仍处于发展中,还有不少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奥运期间将有数以万计的外国记者涌入北京,向国际社会敞开大门,会不会引来批评和挑剔的声音,甚至还会有一些恶意的攻击?
但中国政府却没有这样狭隘地看问题。
2008年7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视察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和国际广播中心时表示,要按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国际通行规则,为各国记者提供优质服务。
这种开放和宽容的心态赢得了赞誉。喻国明认为,这表达了中国政府要与开放的世界接轨的愿望和决心。
他说,北京奥运迎来的不可能全是掌声和鲜花,中国正在逐渐成长为大国,但越是大国就越是要敢于接受批评和质疑,“西方媒体在我们的社会现实中发现了社会问题,这对于我们去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现状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喻国明认为,我们关起门来的时候,因为不太习惯接受多元化的意见表达,所以在突然受到批评、指责的时候,会有些不适。但是奥运正好是一个契机,它能让我们打开门来接受世界价值观多样性的考验。“在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也会面临一些问题,面对一些冲撞,我们需要在缓冲中反思、前进,这样心态将越来越成熟”。
收获成熟的国民心态 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主任黄煜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认为,央视直播30秒延迟的取消,也得益于SARS、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之后,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的转变。
他认为,面对近年来西方媒体在信息透明度问题上对中方的质疑,中方应该本着务实、开放的态度,以积极、正面、开放的实际举措去回应,“这样也必然比单纯的反驳更高明和有效”。
事实上,从今年年初的冰雪灾害,到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再到火炬传递受冲击,直至汶川大地震,中国政府一直都保持了积极、正面、开放的态度,并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
许多国民已经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大国心态。7月9日,当萨科齐最终确定将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中国的许多民众用键盘敲击出的想法是:“我们的国家今非昔比,欢迎更多人来北京,让更多人在参与奥运会的同时了解中国,消除误会”。
法国华文媒体《欧洲时报》就此发表评论赞扬中国民众有一颗不错的“奥运心”,“随着奥运临近,我们期待着这一心态向着"宠辱不惊"的最高境界继续升华!”
该评论还说,随着奥运临近,中国从高层到民间,这种“平常心”,正在悄然之间形成。这种风气,将使“金牌没有拿第一”、“记者抹黑报道不断”、“藏独疆独捣乱”和“组织工作尚有缺憾”等“意外”,难以影响中国人继续“走自己的路”的执著与对“中国特色”的自信,更会使中国人在追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路途上,变得更坚韧、更潇洒、更强大。(记者叶铁桥 实习生 杨艺蓓 李墨秋)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