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制拍摄日食照相机流程图 |
| |
今天傍晚,在中央电视塔附近可能见到的日偏食效果图 |
“追日”者40℃高温下练拍太阳
今天19时左右,我国西北的部分地区将发生壮观的日全食天象。北京在18时以后也能看到日偏食。
为了欣赏到本世纪我国首次日全食,全国前往日食带“追日”的人数超过2万人。
作为上海浦东新区第一所拥有天文台的中学,上南中学组织了7名同学参加观测和拍摄。上世纪末我国最后一次可见的日全食——漠河日全食,他们就组织了该校天文爱好者俱乐部的同学参与观测和拍摄,照片还登上了中国《自然》杂志的封面。
|
追日·训练
筹划观测已半年多
“我们从今年年初就开始筹划这次日全食的观测和拍摄了。”该俱乐部的指导老师温安林告诉记者。
日全食最耀眼、最迷人的景象之一就是“贝利珠”——当月球即将完全遮住太阳时,月球轮廓边缘的环形山缺口会透出阳光。但美景易逝,“贝利珠”的出现较日全食的时间更为短暂,往往只有20秒左右。
为了确保拍下最美的瞬间,上南中学的“追日”队员们在上半年就做了充分的培训和模拟拍摄准备。
天文知识对日全食观测的影响是很大的。温安林说,观测特别是拍摄时的准确性,需要相关的天文知识来帮助做出判断和预测。日全食的拍摄还是个靠经验的活儿。天体的地平高度、云层厚度、大气透明度、滤光镜的滤光率等都会影响曝光速度。
40℃高温下练习拍太阳
温安林介绍,为了适应这次日食带的炎热天气,“追日”队员近期多次在将近40℃的高温天气下练习拍摄。
7月的一天下午两三点钟,黑色望远镜的防震箱在烈日下放半个小时就烫得没法碰。拍摄那时的太阳要躺在地上,仰望天空。“但站在地上都觉得烫,根本不敢躺在上面。”“追日”队员吴之南说。后来大家把窗帘铺在地上,才勉强躺在窗帘上拍摄。
“在太阳底下一会儿就出汗了。”上南中学天文爱好者俱乐部社长、“追日”队员方宇航说,我们脸上、前胸、后背都是湿漉漉的,衣服贴在身上。有时脸上的汗水还流到眼睛里去,不过那时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我们练习的时候还是很专注的。”方宇航笑着说。队员们练习拍摄每半小时就到空调房里休息一会儿,“要不肯定得中暑。”
7月17日,农历六月十五,是满月的时候。那天上海是晴天,可以看到满月。“日全食时的光线和满月相近,我们就做了一次满月拍摄练习。”温安林说。
这天,队员们从下午开始练习拍摄太阳,一直到晚上拍摄满月。最后拍摄的结果,“老师和同学都比较满意。”
望远镜加相机调焦很费劲
队员们的拍摄练习并不是那么顺利。温安林说,调焦就是一件费心的事。
调焦的工作非常重要,在望远镜目镜里调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而接上照相机后就没那么容易了。
上南中学有一台海鸥DF-2相机,是一款非常经典的照相机,尤其在天体摄影方面简单而实用,价格也比较低。
这类机械相机的观景窗中间有个圆圈供调焦用,小圆圈又可分成上下两个半圆。在焦距未调好时,不仅景物是模糊的,如果把景物的一条边穿越两个半圆的话就会发现边线是不重合的,只有调清后才能重合。
在使用镜头时,上下两个半圆都是明亮的,都能看见。但照相机直接接上望远镜后观景窗内就不能看到两个明亮的半圆了,而是一明一暗,也就是只能看到半个圆了,这就给调焦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不断地尝试,掌握准确的焦点。
追日·装备
望远镜、相机一个都不少
上南中学的同学们这次准备了3台望远镜和3台照相机,其中两台是胶片相机,一台数码相机。
温安林说,因为是拍摄太阳,他们担心曝光过久,数码相机的CMOS(感光成像器)会因为高温而烧坏。
尽管同学们拍摄时会特别小心,但他们还是做了最坏的打算,所以特别带了两台胶片相机。
“不过数码相机还是很方便的,拍完了可以直接看回放,看看拍到的是什么样子。”温安林说,他们原本想再配备一台数码相机,但“价格不便宜”,最终还是放弃了。
追日·观测点
综合考虑选定哈密
上南中学选择的观测点是新疆哈密地区一个叫苇子峡的地方。“观测地点是上海天文馆选的。”温安林老师说,这方面上海天文馆做了细致的分析,“因为更权威,就听他们的。”
事实上,苇子峡并不是他们最初的选择。
观测、拍摄日全食,太阳和地平线的角度,也就是太阳的高度是很重要的因素。温安林说,如果从这个角度分析,新疆的阿勒泰地区是最好的。但综合近几年的天气情况分析,专家认为,哈密地区的苇子峡在8月1日这天的天气,晴天的概率要高于阿勒泰。综合考虑,最后还是选定了哈密的苇子峡。
到嘉峪关雨一直下
“虽然选定了哈密,万一选定的观测点是阴天甚至下雨,连日食都看不到,更别说拍摄了。”温安林说。
越是担心,问题就越是找上门来。7月30日,上南中学一行人到达嘉峪关的时候,当地就是雨天,“雨还不小,”温安林介绍,从那开始,阴雨和云层就一直跟随他们。和老师相比,同学们对阴雨天更敏感,他们不断地问老师,怎么还是阴天、怎么还在下雨。
昨天下午终于转晴
“我们也很担心,但还是安慰他们,说天气很快就会好转,不会有问题的。”温安林说,其实他们也一样担心。好在昨天下午他们进入新疆以后,天气逐渐转晴,大家的担心才逐渐减少。 文/记者曾佑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