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新疆伊吾8月1日专电(新华社记者李晓玲、李芮)8月的第一天,有“哈密瓜故乡”美誉的新疆哈密地区迎来了上万名“背包客”,他们来自四大洲10多个国家和地区,肤色各异,语言不同,然而目标却高度一致,就是在日全食“中国最佳观测区”——新疆哈密地区亲眼目睹日全食的罕见天象。
世界天文发烧友集体“发烧” 来自英国的天文爱好者安妮·菲利德年近古稀,她和11个同伴结伴来到新疆。“我们是来看日全食的。以前我在土耳其和利比亚看到过两次日全食。我疯狂地热爱天文,所以我"追逐"她来到了中国新疆。”
安妮和她的同伴们就住在新疆东部小县伊吾的苇子峡乡,这里被中国国家天文台确定为本世纪首次日全食中国境内“最佳观测点”。顶着30摄氏度的高温,这些“发烧”的英国老人们住在当地统一搭建的帐篷里,吃盒饭,过着集体生活,目的就是为了一睹日全食。
台湾嘉义市天文协会常务理事李荣彬带来120名台湾天文发烧友,其中包括60多岁的老人和7岁的小朋友。台湾发烧友7月29日3点从嘉义乘飞机到香港,从深圳入关后于当晚22时飞至乌鲁木齐市。次日,他们又乘车800多公里赶到伊吾县,仅在路上就用去两天时间。
“我们万里迢迢赶到新疆伊吾,就是因为我们热爱天文。看我身上这件"台湾看得见"的T恤。”李荣彬把橙色的团服展示给记者看,“我们此行要对整个日食过程进行网络直播,让台湾人"看得到"日食,"看得到"祖国的大西北。”
天文热潮为何越“烧”越热? 本世纪我国境内首次日全食天象的最佳观测点地处偏远的新疆伊吾县,这个人口仅2万的小县在短时间内涌入了数千名来自英、美、法、德、澳等国的国际天文爱好者和台港澳地区的发烧友。
来自云南的四位超级天文发烧友辗转带来了重达200公斤的观测设备,他们架设在伊吾县苇子峡乡接待营地的几台天文望远镜吸引了不少“同道”。作为“大有可观·天之旅”天文爱好者俱乐部的一员,苏泓颇为自豪:“来新疆看日全食就是热爱星空,没别的原因”。
随着“天文热”越烧越烈,苏泓和他的会员朋友们不停地投资购买设备,他们不但在云南看,还到北京和南京等地观看天象,不但看到了哈雷彗星美丽的尾巴,也欣赏到了流星雨的壮观景象。除了每年组织两三次天文营外,他们还办有自己的网站。
活跃在北京星空下的天文爱好者组织——北京巡天会,更是将“让美丽的星空与人们的心灵相会”作为自己的口号。巡天会负责人钟声告诉记者,因为热爱,他们曾组织马路天文节,为民工、白领、退休老人和孩子免费讲解天象,让他们用天文仪器观看星空和天象。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吴光节在仔细地研究了来自各地发烧友的设备后,动情地对记者说:“中国的天文发烧友越来越专业了,他们对天文的执著热爱,让我这个专业天文工作者都非常感动。发烧友们真是不容易,他们在业余时间要收集翻看艰涩难懂的天文学资料,购买价格昂贵的天文设备,还要自费去各地观测天象。虽然我国天文发烧友的数量和水平还远不及国外"烧友"们的数量和水平,但我国天文爱好者的数量增速却是最快的。”
小天文发烧友是天文科普的未来 来自美国宇航局太阳地球系统科学教育团队此行派出了强大的专家团队,他们将花费百万美元,对此次日全食天象过程进行电视直播,信号覆盖美国全境,目标人群包括幼儿园到12年级的学生。项目负责人艾力克告诉记者,希望通过对日全食这种罕见天象的直播,引导更多的小天文发烧友去思考太阳活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探索宇宙的奥秘。
正在与老师一起安装一部天文望远镜的深圳中学生章博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天文学家”,他已经是当地学校天文兴趣小组的骨干了。15岁的章博熟练地为一台“高桥130”天文望远镜调试镜头,和几位同学说起天象来头头是道。
“通过这台天文望远镜,我可以看到木星美丽的条纹和大红斑,也可以欣赏到土星璀璨的光环,我还会用天文望远镜进行星空摄影呢!”章博所在的天文兴趣小组指导老师伍树人告诉记者,他们此次带来的这台天文望远镜价值20多万元,是深圳市政府出资为几所学校的天文爱好者购买的,上百名中学生在课余经常参加天文兴趣小组的活动。
“这些小天文发烧友是真正热爱星空和天象的孩子们,参加天文兴趣小组,增加了同学们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正像黑格尔所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伍树人老师观点博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在伍树人等人看来,这些现在的小天文发烧友,正是天文科普的未来,分布在各地的各种天文爱好者俱乐部和兴趣小组,则是未来天文学家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