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8月1日电(吴国平、刘文福)福建土楼“申遗”成功,令福建土楼标志之一田螺坑土楼群所在的南靖县声名大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面对“井喷式”的旅游热潮,南靖县坚定不移地把履行《世界遗产公约》放在首位,着眼于让祖先“杰作”世代传承。
“全球眼”监控:用现代手段“呵护”古老文明 远程监控中心的电视墙上,13台监视器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清晰地显示出福建土楼的各种形状。镜头进一步拉近,天井、窗口等土楼内部状况一览无遗。只要知道进入系统的密码,人们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世界各地的任何角落实时观测。
南靖县“申遗办”负责人介绍说,这套被称为“全球眼”的福建土楼网络监控系统是福建土楼“申遗”成功以后,南靖县为了对福建土楼进行实时监控和全程跟踪建设的一项保护设施。目前,南靖县在福建土楼设置的“全球眼”多达28个,成为当前国内先进的世界遗产监控管理系统。
南靖县还采取多种现代手段全方位“呵护”古老文明,先后在和贵楼、怀远楼、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等设立了4个警务室和1个警务工作站。同时,考虑到土楼为土木结构,防火功能较差,还为“世遗点”的每座土楼配备了灭火设备,提高了福建土楼应对消防事故的能力。
抢救性保护:让土楼民俗文化“枯木逢春” “山歌一唱喜洋洋,土楼山歌选婿郎,大家想争土楼妹,一女唔嫁三婿郎……”“月光弯弯在半天,船子摇摇在河边,有心划船赶水大,妹要嫁郎赶少年……”如此质朴动听、原汁原味的土楼山歌,是近日笔者在南靖县举行的土楼山歌大赛上听到的。在大赛现场,许多当地群众都说:“虽说咱是土楼人,但平时其实也难得听到土楼山歌,因为现在会唱这种歌的人已经很少了。”
南靖县文体局负责人介绍说,南靖县的土楼山歌2005年被福建省政府公布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现在熟练掌握这种民歌的老人均年事已高,而民歌这一艺术形式是要靠活体承载的,所以保护抢救这一民间艺术刻不容缓。福建土楼“申遗”成功以后,南靖县为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来,随即在全县范围组织开展了土楼山歌大赛。全县共有数百名山歌爱好者报名参赛,歌手多为来自当地的土楼农民,上有70多岁的老阿婆,下有10多岁的小女孩,他们用原生态的土楼山歌唱出了福建土楼的古老与神奇,唱出了福建土楼列入“世遗”的豪迈情怀。
南靖县还通过搜集整理土楼山歌曲目、确定传承人及挖掘土楼文化等多项措施对非物质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在田螺坑土楼群,村中人称“土楼歌王”的黄庭芳,给许多土楼山歌的曲谱填上琅琅上口的新词。如《婚姻法》:“民主婚姻是自由,男女同意相牵手,百年夫妻难得求……”用山歌这种客家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新观念贯注到人们心中。在黄庭芳的带动下,如今的田螺坑山歌越飘越远,村里会唱山歌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理性看旅游:让世界遗产得以世代传承 南靖县在十年漫长的“申遗”历程中,先后投入数亿元对土楼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福建土楼“申遗”成功以后,面对随之而来的旅游热潮,南靖县仍然保持理性——“福建土楼既是南靖人民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的荣誉,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南靖县要在保持世界遗产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这样,祖先"杰作"才能世代传承。”
基于这样的共识,南靖县不仅在世界遗产地周边规划了1000多亩的田地和2000多亩的山地,由政府出资对这些土地进行征用或租用,再返租给当地的农民。在租用合同中明确约定,对这些土地只能用于维持原貌的耕作,不能进行破坏性的种植,从而牢牢掌握了遗产地周边环境保护的主动权,避免遗产地周边土地的无序开发和人为破坏。
同时,南靖县对遗产地周边的福建土楼,也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展环境整治,拆除不协调建筑,全力让福建土楼恢复历史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