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奥运报告•一路畅通》
这是一个即将到来的考验,这是一个已经进行着的考验。依照国际惯例,北京奥组委要保证5万多奥运客人的出行。北京市政府的交通承诺是准时、可靠。对于参赛运动员,北京市政府还做了进一步的承诺:5环之内,从奥运村到奥运体育场馆,半个小时内一定要到达。
|
北京有什么不一样?
张泉灵:一运行就意味着可能会出问题,历届的奥运会,交通部门都是最容易被人投诉的。现在开始运行了,有人投诉您吗?
于春全:当然有一些客户提出一些这方面,那方面的意见,但是总体来说,应当说国际奥委会对北京奥组委的整体的交通准备工作是满意的,按他们的说法是在历届奥运会中,这个时间咱们的工作应当说是最出色的,做的很出色的。当然我们还要迎接大赛的考验。
于春全,北京市交管局副局长,2001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之后,他被借调到奥组委交通筹备组。2006年奥组委成立交通部时被任命为奥组委交通部部长。于春全说北京市政府为了确保奥运会期间的交通畅通,这几年加大了交通设施的投入力度,从2001年到2008年短短7年时间里,相继建成地铁八通线、13号线、5号线、10号线、奥运支线、机场轨道线,形成了200多公里的地铁运营线路,管理上,北京也在向国际交通发达国家看齐,大力发展智能交通建设。可以监控全北京的交通指挥中心、可以在多种交通设施使用的市政交通一卡通、可以全面定位实时监控车辆的车载系统的建成,使得北京市的交通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于春全说,所有这些设施的建设,为奥运交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张泉灵:由于是第一次办,所以出现小毛病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到目前为止发现了哪些小的漏洞?
于春全:比如说像各国代表团来了以后,我所有的司机都经过培训了,所有的场馆,所有的涉足服务的地点可能都经过培训了,而且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代表团现在要到使馆去,因为每一个司机有一个固定的客户,比如说尼日利亚要到自己的使馆,但是我们当时分配之前还没有确定每一个司机到哪儿,确定以后呢到使馆,可能又需要找路。所以有的客户就提出,说你们不认路啊,我们现在补救的办法就是,让每一个客户把他经常去的地方能够告诉我们,比如说列一个清单,我们针对这个再加强培训。
张泉灵:在筹备奥运会的这七年当中,您有没有去其他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进行过相关的考察?
于春全:我到雅典奥运会是参加了前半场,也就是开幕式之后的10天吧,悉尼奥运会是后来去的,就是等于人家举办完以后去的,盐湖城的冬奥会和杜林的冬奥会也是基本上参加了前半场。
张泉灵:您觉得北京要办奥运会,跟那些城市有多大区别?
于春全:我认为区别是相当大,从交通服务的角度讲,应当说是北京奥运会是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发挥了体制的优势,准备的非常充分,硬件设施非常的好,这应当说是其他的奥运会是无法比的。
张泉灵:您觉得北京在奥运会期间交通运营有什么特殊的困难?
于春全:北京是一个特大性城市,其他的包括亚特兰大在内,它们相对北京来说要小的多,所以在这种特大城市举办奥运会确实有它自身的一些困难,比如说城市人口多,特别像北京,全国的心脏,奥运会期间有很多不仅海外的观众,而且国内的观众也非常多,北京的人民的期盼奥运的热情也非常高,应当说这些和国外城市比有非常大的特点。相对来说,它对交通的压力来说是大的,雅典奥运会期间,基本上很多的雅典市内的居民都出去度假,所以它的城市交通应当说是一下子交通流量就下来了,
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雅典市民对奥运会的态度较为平静。据统计有45%的居民选择了离开雅典外出度假,这大大缓解了雅典的交通压力。而此前拥有私车的雅典人没有使用公共交通的习惯,因此市区交通的压力一直很大。为了确保奥运期间的交通畅通,政府号召留下来的市民尽量使用公交系统,并施行了严格的停车和交通管制等措施。通过宣传,奥运会期间市民使用公共交通的人数大大增加,交通大为改观。其实并非雅典一家如此,大力发展和倡导公共交通也是很多举办过奥运会城市的首要选择。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除了专门修建了一条5.3公里长的环行铁路外,还成立了一个专门的交通管理机构,大力增加了公共汽车服务。公共交通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有优先车道,确保把观众按时运送到比赛场馆。还有1992巴塞罗那奥运会,政府出台了奥运乘车“一票通”,从政策上鼓励乘坐公共交通。1988年的韩国首尔,为了让更多的人使用公共交通,对汽车实行了10日和5日通行制。所谓10日制,就是10天为一个周期,每10天停驶一天,5日制就是5天为一个周期,每5天车辆要停驶一天。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在交通解压上可谓各有高招,不过也有颇遭诟病的。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由于奥运会没有设立记者村,使得住在不同宾馆的记者路途中耽误了大量的时间。
现在在北京,除了大力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对机动车辆行驶采取了限制性措施,还设立了奥运专用车道,然而奥组委交通部仍要面对巨大的压力。因为相比雅典悉尼巴塞罗那亚特兰大这些城市北京的城市面积大得多,而与韩国首尔相比,北京拥有车辆达320多万辆,是首尔的4倍。面对这样的现实条件,奥组委交通部能禁得起考验吗?
于春全:尽管采取一些交通限行措施,交通流量会有所下降,但是不会像雅典似的下降这么多
张泉灵:从现在实行单双号以来,您觉得北京市民遵守的情况,支持的政府怎么样?
于春全:我认为是不错的,国际奥委会认为也是不错的。我们在去年测试赛期间已经实行过,所以是有信心的,也是我们预料之中的。
张泉灵:特别这两天,我注意到比如西二环经常会堵车,但是再堵,好像老百姓也不去走那条。
于春全:其实你也没有看到更多的警察在那里去疏导,我认为北京市民的觉悟、政治素质应当是非常高的。
张泉灵:我一边堵在那条线的时候一边想找谁给我办个车证。
于春全:如果你是注册人员,你有相应的权利是可以拿到车证的。
张泉灵:其实我想问的是最近有没有熟人、朋友求您办个奥运车证呢?
于春全:有是有,但是办不成。
张泉灵:一个都办不成?
于春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车证的分配标准、规定应当是非常严格,首先他必须是注册人员,同时由我们提供服务的是由我们自己的车辆,所以5万个注册客户群大部分都是由我们来服务的,像持权转播商的车辆,他的车证是由BOB统一来分配的,也不是由我们来分配的。
张泉灵:所以这是一个非常规范的管理。
于春全:非常规范。
运动员一切优先
车证的配发都是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进行的。其实不仅车证,国际奥委会对于其他服务,也都有具体的指导。就交通而言,国际奥组委有一本交通技术手册,交通技术手册原则上规范了对各个不同客户的服务标准,比如说对于贵宾,提供一人一车的服务。对于运动员和随队官员,提供大客车班车服务。对于国际奥委会和一些如赞助商的高级管理人员,提供专用的小客车或者合同车的服务。奥组委的交通技术手册要求不仅具体,而且也很严格,比如对服务于奥运会的班车,不仅对发车站位置,发车时间有明确规定,而且车辆在两地之间的运行时间也有明确的要求,运行时间精确到分钟。
于春全:国际奥委会有专门的交通技术手册,我们再根据他的技术手册,做了北京奥运会的交通服务标准,每一个客户群有相应的服务标准,那么这些都是通过国际奥委会和相关的部门审核的,通过这个交通服务的标准,我们制定的交通服务的运行计划,由刚刚我讲的各个团队去执行。目前基本上按照计划来执行的,通过从7月7号开始正式运行以后,调整的幅度不是很大,所以应当说我们的计划做的还是比较充分的。
张泉灵:这本手册里有什么样的技术要求,是让你们当时刚拿到这本手册的时候觉得挺吃惊的呢或者是没想到的?
于春全:就是没有想到他规定的这么细,对每一个客户群的要求,这是确实没有想到的,比如说他有一个各类客户群,所谓的注册人员有一个交通的优先权,他的交通优先权第一位的,并不是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主席,第一位的是运动员。
张泉灵:其实是如果国际奥委会的主席和运动员的车相遇的话,是让运动员的车先走。
于春全:对,他也一个金字塔的一个结构,最上层的是运动员。然后是技术官员,这都是直接为赛事,因为它是体育的会。比如说甚至媒体都比国际奥委会的要高一点,所以这个我们事先是并不掌握这些信息的。
张泉灵:对,因为以我们中国人待客的惯例,可能我们会先让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车先走。
于春全:对,所以你看现在我们这届的奥运会,所有运动员的班车,从奥运村出来到场馆,所有媒体的班车,无论是从酒店到IBC、MPC,还是从IBC、MPC到场馆,我们都是免检,所以这个也是遵循了他的原则,同时也是为客户群提供更好的一些服务。甚至国际奥委会委员都要进行车辆安检、人身安检,但是对运动员,对媒体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科技交通确保道路通畅
奥组委交通部下设8个运输团队,他们分别服务于不同的客户群。八个运输团队分是运动员团队,技术官员团队,国际奥委会官员团队,媒体团队,抵达和离开团队,贵宾团队,收费卡和赞助商团队,预定团队。7月27号奥运村开村了,多数运输团队也就是在这一天开始了运作。
8个运行团队,分别位于奥运村周边的区域内。其中媒体运行团队,位于距新闻中心不到3公里的路程奥体中心内。主新闻中心MPC车辆需求的信息,就是传到这里。接到需求信息后,车队就会立即发车。在MPC外,我们等了不到10分钟,带有奥运标记的出租车就到了。
为了确保奥运交通万无一失,7月20日上午,北京交通奥运安保进行了实战演练。大型清障救援小分队、涉外涉奥事故处置小分队、科技系统保障小分队等15支奥运交通应急专业保障队伍也全部到位。同时,首都交警所有科技执勤设备全部投入使用,交警着新式反光值勤背心执勤也成为北京交警形象展示的亮点。科技给交通提供了强有力支持。这次奥组委交通部属下的8个运输团队,旗下的7千多辆车辆对应着五万多人的出行,怎样调度才能确保万无一失?而这背后有怎样的高科技支持?
于春全:交通运输也是体现了科技奥运,比方说我们有大客车的调度系统,计算机调度系统,有小客车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有我们所有的车辆的GPS的全车定位系统,也有现在我们大量使用数字无限集群系统,这在历届奥运会绝对是没有的。
通讯方面,我们的总调度室就可以指挥到每一个团队,甚至突发情况能够指挥到每一辆车,应当说这是历届奥运会无法比拟的。
张泉灵:您在总调度室里,车现在在什么位置,它的目的地是在哪儿,这一路上是什么
状况您知道吗?
于春全:分了不同的层级,不同的管理人员在管理,一旦有什么情况,全在掌控之中。
张泉灵:比如车在行进路线当中可能会遭遇意外堵车,或者发生车祸,这也可以及时的通知到这辆车?
于春全:对,同时我们这个系统和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统也是融合在一起,我们的相关信息要提供给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门,相关的比如说我们的班车几点出发,他们全部了解,他们会提供相应的保障,道路保障。
极端天气如何应对?
虽然有精良的科技保障系统,但奥组委交通部还要面对八月北京多变的天空所带来的大量降水。今年的7月4号,北京突降暴雨,北京市的多处路面积水严重,有的地方就连大公共汽车也不能通行。暴雨还导致首都国际机场95%的航班延误。新建成的北京地铁5号线也受到了暴雨的影响,崇文门站因为进水被迫停运。在奥运会期间,如果暴雨像往年一样如期而至,北京市的交通也会像往年一样瞬间陷入混乱吗?
张泉灵:北京城比较大,场馆的距离相对也比较远,最远的一个赛艇的场馆在顺义,过去有21公里,如果碰到坏天气,我们能保证把运动员和技术官员都能够按时的送到赛场吗?
于春全:应当是没有问题。北京的暴雨时间是比较短的,问题不大,现在主要担心的是积水,如果一旦有一些积水的话,比如说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这种大雨,肯定局部地区会有一些临时性积水,
运动员运输团队的队长金砚铭:我们全市哪有积水点,我们现在都有掌握,:组委会、交通部也有专门的安排,如果在我们到场馆的必经路线当中有积水点的,我们在这个方案都避开,有个备用的路线应用,也能保证运动员准时地到达。
记 者:但是备用路线不一定有奥运专用道,所以它的车速。
金砚铭:如果下了暴雨,启用这个备用道,它就跟奥运专用道一样了。
记 者:它会有什么样的保证,比如那个上面并没有划奥运专用道。
金砚铭:还有一些临时的措施也会保证这个。
记 者:那就可能是交通管制吗?
金砚铭:也不能说是交通管制,可能会发个通告,告知咱们社会车辆避让咱们这个车,特殊天气下,可能也会投入一些警力。
根据国家气象局预报,8月8号开幕式那一天,北京的降雨概率是47%。按照历年的降雨规律,降雨时间往往是在下午的4点到6点,而那个时候正是下班高峰时期。
张泉灵:正是你们奥运会开幕式前交通最繁忙的时候,有没有做这方面的预案?
于春全:有这方面的预案,因为气象的问题一直是开幕式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不同的部门都有不同的预案,包括我们交通也是有这方面的预案。
如何为VIP客人提供服务?
本届奥运会,将有80多位外国元首参加开幕式,这些贵宾下榻的酒店遍布北京东西南北,届时他们的交通将会有怎样的安排?另外北京奥运会开幕式8月8号正逢犹太教安息日,按照宗教习俗,有的国家总统在这一天不能乘车出行。面对诸多考验,奥组委交通部作了怎样的筹划?
张泉灵:所有的运动员加起来有一万多人,各个国家的元首有80位,加上他们的随行人员,每一个人可能都是非常重要的VIP。
于春全:对。
张泉灵:那我们先来说说运动员。运动员从奥林匹克村一直要到鸟巢,我听说要准备360辆大巴,这360辆大巴可能排队上车就要相当长的时间,怎么保证呢?
于春全:这是已经按照整体开幕式的方案分成几个批次,从奥运村运到国家体育场的外面去集结,这个方案都已经进行过演练了,总体讲还是比较成功的,每一个代表团它要根据它的不同的时间段来上车,奥运村这边也作为叫NOC的联络部门、服务部门,事先要编排好这些代表团什么时间上车,提前要告诉他,到时候按照班车能输送到国家体育场,这应当说还是有,应当说没有什么太大问题。
记者:多长时间你们能把运动员运送到体育场馆去?
金砚铭:现在算上在奥运村的集结到这下车都算上,一个小时四十分钟。
记者:都能完成。
金砚铭:完成了。
记
者:其实你们在做演习的时候,也是做得非常细。
金砚铭:您看我们演习的时候,十个人等车多长时间,20人等车多长时间,从村里走了多长时间,而且还得考虑咱们奥运村比较大,而且车的码放,你住在东边的,你这个车就让他尽量地出来以后就上东边的车,西边的就坐在西边的车,但是每个代表团又是分团乘车,就是车的位置就得码放得比较准确,这是整个一个挺系统工程的。
张泉灵:我想可能更严峻的挑战就是80位国家的元首,因为他们居住在北京市的各个饭店里,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他们每个人都要占用特定的车道,然后要把其他的交通来进行管制,每个人只占用2分钟的话,这意味着160分钟,2个多小时,那北京市的交通在这一天岂不是瘫痪了。
于春全:那天北京市的交通应当说大部分地区在一个确定的时间是要实施交通管制的,所以那个期间,这也不是北京的一个特例,包括北京的亚运会,北京的大学生运动员都是在工人体育场举行的,大家都经历过,作为北京人来说并不陌生。
张泉灵:我们设想一下,比如这个国家的元首跟那个国家的元首在同一个路口碰到了,谁让谁,就变成了一个外交问题不是吗?
奥组委交通部长:这个应当说都有安排,
张泉灵:但是都是严格排了一个次序。
奥组委交通部长:对。实际比较难的是什么呢?是除了国家元首,就是国际贵宾之外的其他的贵宾,比如说像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主席、名誉主席,另外像各国家和地区奥委会的主席秘书长、各体育单项组织的主席秘书长,这都是所谓的贵宾吧,另外还有一大批技术官员,这都是我们要提供交通服务的对象,这些人加起来有8千人,所以他们将通过他们的住地到一定的集结点,然后集结以后要发往国家体育场,所以这些方案都已经制定完了,目前有的也在进行演练当中,将通过开幕式前的一些一系列的演练,能够完善这个方案。
张泉灵:听您说的挺简单的啊,难在哪儿啊?
奥组委交通部长:难实际难在散场,开幕式来说重点难在散场,因为开幕式的时间,所有的客户群,包括演职人员,包括观众,包括还有注册媒体还有5千多人,这些人都是按照不同的时间段到达开幕式的主会场。应当说有一个很好的交通管制,有一个很好的计划,应当说还是比较顺畅的,但难就难在散场,散场的时候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家都要从主会场前往各自的目的地,这个时间应当说是比较复杂的。
张泉灵:我给您出个难题吧,我不知道您这儿是不是已经接到了这道难题。因为以色列的总统办公厅9号宣布,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候正好是犹太教的一个安息日,安息日他们是有规定的,由于按照教规,他永远要有一只脚踩在地上,所以他们不能坐车。有没有申报说这些以色列的运动员以及以色列的总统该怎么抵达鸟巢呢?
于春全:我们没有接到这方面的需求。
张泉灵:也不可能安排他们走路去鸟巢区吗?
于春全:不可能,目前没有这个计划。
早些时候奥组委交通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向北京市民有过一个许诺,那就是北京奥运会将肯定会留下一笔丰厚的交通遗产。奥运会后,北京的交通至少在三个方面会有很大的变化。一是北京市的交通基础设施会有一个非常快的发展。二是通过奥运广大市民的交通文明意识会得到提升。三是在科学的交通管理方面,依法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也会有一个大的提升。而现在,为了这一笔丰厚的交通遗产,奥组委交通部还要面临巨大的考验。
于春全:所谓严峻的考验,我想更多的恐怕还是我们自身对奥运规律的认识,对交通的需求的掌握恐怕还在处于摸索当中。我想可能在奥运会开幕式以后三五天之后,基本上就能够稳定下来,比如说举一个例子,奥运村、媒体村入住了几千个媒体,那么这些媒体什么时间出行我们并不清楚,比如说他要是按照平均出行的话,我的交通很好组织,比如说半个小时发多少车,都很好组织,但是假如说他一个小时之内出来三分之一的人,或者三分之二的人,我得准备多少交通的车辆,才能把他们拉走,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考验,但是这个考验只能在我们实践当中自己去摸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