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2日电 题:引语记者的奥运生活
新华社记者陈威华 阎涛
打开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命名为INFO2008的内部网站,你可以看到一些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官员对训练等问题的看法。这些工作,大部分由奥组委专门聘请的引语记者来承担。
考虑到许多媒体派来采访奥运会的记者人数不多,而奥运会比赛项目众多,记者分身乏术,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此组委会设有专门的新闻团队,在第一时间里采集运动员的赛后感言,为记者的报道提供素材。
引语记者具有优先权,他们除了可以进入训练场地采访之外,在混合区采访的时候,他们的采访权优于文字记者,可以进入电视记者区,跟在电视记者身边旁听。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击剑馆内训练和比赛时的引语和新闻稿发布由一个29人的团队来承担。他们中除了经验丰富的正式工作人员之外,相当多的人是尚在学校就读的大学生。
在击剑馆担任新闻运行经理职务的陈静告诉记者,她的团队中有12名专门负责采集引语的记者,10名负责撰写综合性稿子以及新闻发布会摘要的记者,此外还有一些承担为记者发放公报工作的大学生志愿者们。
边然是一位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的引语记者,奥运会结束后,她将升入大四。这位来自河北的小姑娘告诉记者,成为奥运会引语记者,首先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外语测试,然后还必须接受一系列专业知识的培训。
陈静说,培训内容十分专业,击剑馆工作团队聘请了曾经从事过击剑运动的专家们为引语记者们介绍击剑项目的规则、各剑种的区别,并且引入录像授课,讲解基本要领和介绍各个代表团的优秀选手。
8月2日,由于中国佩剑队前来训练,12名引语记者中的四名中方志愿者全体出动。与边然一样,另外三位小姑娘也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
边然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因为中国队前来训练,她们就不会集体出动,而会进行倒班,采集其它运动队成员引语的工作将由来自海外的志愿者承担。“我们必须在10分钟内将采访结果上传到INFO系统中去。”她解释道。
由于中国佩剑队主教练鲍埃尔的在场,精通英语和法语的王琳叶也被派到了训练场。对于这位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法语专业的高才生,她的任务是采访鲍埃尔,然后撰写长篇英文报道。
陈静说,由于奥运会比赛还没有开始,目前工作还算比较轻松,“开赛后,恐怕每天得工作15、6个小时了。”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