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原本是一间4人住的学生宿舍,桌椅、床铺撤空后,如今成了一间“大教室”。7月28日下午1时30分,北京大学奥运会京外、境外志愿者宿舍楼内,40名上海籍奥运志愿者围坐在这间“大教室”里,讨论学习《国家体育场场馆运行应知应会》和《观众服务运行》培训手册。
这是上海志愿者服务队第三、第四团支部组织的一场学习讨论会。
奥运会上海地区赴京志愿者服务队领队助理、团上海市委办公室副主任陶云介绍,早在出发前,团上海市委就根据志愿服务岗位性质将80名赴京志愿者分成4个小组,每组20人,组成临时团支部。
赴京3天,临时团支部做了3件大事。
其一,在休息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出了3期工作简报,每天1期,简报报送所有志愿者、团中央领导、上海市政府领导、团上海市委领导以及北京大学团委领导阅读。
看到自己的事迹和照片在简报上刊登出来,许多志愿者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陶云说,每天制作工作简报是鼓舞志愿者士气的好方法。
第一天到北京,临时团支部组织一批“壮丁”分散到北大校园内的各个小卖部购买凉席和小电风扇。上海赴京志愿服务队队长马正文说:“因为都是AA制的,要综合考虑价廉和物美。”这是临时团支部做的第二件大事。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综合协调处副处长、广东赴京志愿者服务队联络员邹翔名介绍,所有北京奥运会京外志愿者往返北京的交通费和在京期间产生的食宿、生活费用,以及赴京志愿服务期间误工损失均须由志愿者自行承担。
以广东志愿服务队为例,每人每天在清华大学的住宿费用为40元,算上广东往返北京的路费和在京期间的生活费,每名志愿者的花销约为3000元。
到北京的第二天,志愿者临时团支部做了第三件大事,4个支部间进行了一场篮球比赛。
篮球赛当晚10时30分,一群男男女女把“神针”志愿者傅勤慧的宿舍挤得水泄不通,傅勤慧是上海中医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一名针灸医生。一边忙得不可开交,一边傅医生却始终笑着:“感谢这场篮球比赛,虽然害得我很累,但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开心。”
在京外志愿者的生活区内,有专门为志愿者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由负责接待京外志愿者的京城高校团委工作人员和高校学生会骨干组成。
入住北京大学学生宿舍的第一天,上海志愿服务队队长马正文就收到一份北大为上海志愿者安排的文体活动详细安排表,其中包括校园参观、志愿者联谊、观看电影、趣味运动会、素质拓展等内容。马正文介绍,北大为每一间上海志愿者宿舍配备了一名专职志愿者。
上海志愿者戴虹俨然已经同她的“配对志愿者”成了好朋友。“第一天到北大,我们彼此都不认识,她看到我们没有电扇,二话没说就出去到处找同学借。”令戴虹惊讶的是,北大志愿者还自己花钱买了一个大西瓜,汗流浃背地给她和室友送去,“我们在这里,有任何困难都找她,她的手机24小时开着。”
其实,这些被上海志愿者称作“配对志愿者”的人在北大被叫做“1+1支持保障志愿者”。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郑清文介绍,学校专门成立了“京外志愿者接待管理工作委员会”,由校领导直接担任委员会主任。
郑清文说:“我们考虑到志愿者从场馆服务回来可能会很晚,就延长了洗浴时间,保证他们每天再晚回来都能洗上热水澡;我们在学生宿舍专辟几间空屋作为志愿者活动室,还配备了电视;靠近志愿者宿舍的学生食堂原本只是到饭点才开放,现在也改为每天早8点至夜里11点长时间开放。”
不仅是北大,在广东志愿者入住的清华大学,原本的博士生宿舍楼被粉刷一新,每间宿舍都配备了一台崭新的电扇。广东志愿者李泓霖尤其珍惜清华大学团委为志愿者们专门办的用餐卡,“用这张卡吃饭,同清华学生享受的是同等待遇,能够享受学校给的15%的伙食价格补差。”(记者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