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有人对你说,一个普通的中国工人与一个素昧平生的国际组织领导人平白无故地结上了情谊,且书信频繁,密切交往达10年之久,你十之八九会认为是天方夜谭。
可这样的事,还真就有。现年68岁的南京第八木器厂退休工人刘奎龙与现年88岁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深厚情缘就是一例。
1993年,北京申奥以两票之差败给了悉尼,刘奎龙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萌生了给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写信表达意愿的想法。对英语和寄发国际函件一窍不通的刘奎龙,多方求人相助,终于给国际奥委会总部的萨马兰奇先生发出了第一封英文信件:我希望您能“助北京申奥一臂之力,圆中国人百年奥运之梦”,并附上了自己拍摄的南京秦淮河风光照。不到一个月,萨马兰奇给刘奎龙回了信:“希望你积极参与奥运,因为奥运不是哪一个人的,它是属于全世界的。”从此以后,两人书信往来不断。萨马兰奇还经常给老刘寄来各种各样的奥运礼品。(8月1日《江苏工人报》)
2001年7月13日晚上那一刻,全中国人和全世界人的目光都被定格在特殊的电视画面上——萨马兰奇郑重宣布:“第29届奥运会,北京。”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萨马兰奇为北京申奥成功所作的巨大努力和卓越贡献。一个普通的中国工人与国际奥委会主席之间,毕竟地位差别行同天渊,且时间、空间两相遥遥,他们之间的情谊的内涵和外延,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个人情感的本身,给世人的启迪和激励是非同寻常的。
“刘、萨”的情谊,让世人深切地感受到: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是亲和剂,有着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她可以消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弥合地位悬殊,化解恩怨情仇。
正是因为奥林匹克的精神,让中国普通工人刘奎龙与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之间并没有疏阂、悬殊、差异,只有平等、友好、尊重。
2008,北京成了传承和弘扬伟大奥林匹克精神的圣地。我们深信,在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的洗礼下,古老的华夏将以与时俱进的新精神、新风采、新姿态展现于世,与时代脚步更合拍,与世界潮流更融洽,与各国人民的友谊更厚重。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