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美国《时代》周刊8月11日(提前出版)一期发表文章,题目是“大熊猫悖论”。文章摘要如下。 8月4日,志愿者打开贴有北京奥运会(搜狐联想2008奥运、联想官网)官方海报的北京奥运村媒体中心大门。时下,充满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北京奥运会官方海报在北京奥运会主要场馆、奥运村等地随处可见,美不胜收。新华社记者徐家军摄 在有关北京奥运会的各种传言中,最令人费解的是奥运会将让美国人认识中国的说法。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拥有13亿人口的国度?不知疲倦的商品出口国和就业机会进口国?认识?我们不是早就相识了吗?
就美国媒体和通俗文化而言,答案既有肯定,也有否定。
在奥运会日益临近之时,有线电视频道和新闻电视台试图给美国人上一堂有关中国的速成课。但是,在奥运会之前,美国在今年夏天与中国文化最亲密的一次接触是电影《功夫熊猫》,它讲述的是一只胖墩墩的熊猫成为勇士的故事。仅在美国,电影就赚了超过2亿美元的票房。
那么,对于在寺院习武的大熊猫,我们已经了解了。但是,在魔法世界之外的当代中国生活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功夫熊猫》的故事背景是工业化前的中国,与《花木兰》和《卧虎藏龙》一样。
当代中国更加难以捉摸。它富有活力和魅力,但同时也是美国的经济竞争对手。对于那些经营制片厂、与北京达成销售、卫星和互联网转播协议的公司来说,中国是个中产阶级人数不断增多的巨大市场。
图为北京钟楼外景(摄于8月3日)。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除了罕见的例外情况之外(如热门电视剧《24小时》最新一季中有大量中国元素),好莱坞仿佛认为现代中国并不存在。数十年来,苏联一直在好莱坞电影中扮演反面形象,中国根本不被关注,犹如宇宙中的暗物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好莱坞反映了美国其它机构尚未完全摸透中国。中国是对手?是伙伴?是繁荣兴盛的引擎?是折磨反恐英雄的邪恶势力?还是喜欢吃饺子的可爱熊猫?中国一直是个模糊的概念,是介于魅力和担忧之间的中央之国。孩子们在麦当劳收集《功夫熊猫》欢乐餐玩具,父母们却担心如果工作机会被中国抢走,他们最终可能会去卖汉堡。
8月3日拍摄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中国故事文化展示区甘肃展区的塑像。新华社记者沙达提摄
NBC派布赖恩·威廉斯和体育报道团队来到中国,他们表示将报道发生在中国的重大新闻,即使这会给一些官员带来不好影响。NBC至少应该为观众做到这一点,或许还应做更多。奥运会不仅仅是一场比赛,它还是一次机会,记者可以向观众展现好莱坞未能体现的中国的复杂和矛盾性。这并不意味着妖魔化中国,而是对中国的活力与问题、经济增长都进行报道。(编辑:刘瑞常)
8月3日,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六届世界Cosplay峰会上,中国选手赵菁(左)和章力进行形象展示。当天,赵菁和章力凭借对游戏《战国BASARA》中游戏角色惟妙惟肖的模仿,勇夺亚军。新华社记者陈曦摄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