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是个令很多人羡慕的职业,特别是能采访奥运会的记者。
“怎么样,开始上会了吧?听说吃得不错,电视上说奥运村餐厅里每顿400多种菜,每天不重样!”最近,常常有人见我之后这样说。
看来,普通人对于记者这个职业、对于记者在奥运会中的角色并不了解。
奥运村是运动员住的地方,那里的餐厅的确免费,但只针对运动员和各国体育代表团成员。
无论是悉尼、雅典还是北京,采访奥运会的记者几乎所有活动都是要缴费的(除了乘坐媒体专车和当地的公交车),而且价格不低。
8月4日,我们几位注册记者结伴来到新闻中心,购买能在奥运场馆使用的电脑上网卡,一个收费3500元人民币,而且只能在奥运会的特定区域(媒体工作区域)使用。一位兄弟报纸的记者告诉我,还有一种可以登录奥运会信息系统的上网卡,每个近8000元……
在主新闻中心地下一层的媒体餐厅转了一圈,看了看提供给记者的食品品种和价格,多少有些吃惊:三明治一份(两块)40元,××咖啡一杯40元,××肉卷30元……看到这样的价格,你会怀疑,人民币升值了吗?
不要以为北京奥组委在抬高物价,这其实是国际惯例,因为奥运会的规模越来越大,为了不给主办国增添负担,国际奥委会规定,除了参赛主体———运动员等人员免费,其他人员在奥运会上的吃住等费用一律收费,而且不能“打折”。我所参加过的几届奥运会,每届都是这样:1996年在亚特兰大让人吃不饱的盒饭,七八美元(当时1美元能兑换10块人民币)一份,2006年都灵冬奥会,一角(八分之一)比萨饼,5欧元……吃得人肝“疼”。
有人在看过奥运村餐厅的报道后,曾这样表示过自己的担忧:“这么多来宾,咱得掏多少钱?”
奥运会期间,连选手带教练和官员,住在奥运村里的(基本要由东道主负责吃住的)约有16000多人,而记者的数量预计要有30000人。免费的接着免费,交钱的继续交钱,算下来多少有点平衡的味道了。难怪,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上记者已经成为离不开的群体。
前面,其实在和大家开个玩笑。奥运会善待媒体的传统,决不仅仅因为记者给大会带来收益,而是国际奥委会对于媒体在奥林匹克运动传播中的独特作用。我在第一次采访奥运会时就听一位奥委会官员这样说过,一个参加过奥运会的运动员回国后,最多只能影响5000人,而一个记者的观点却可以影响5万甚至500万人。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奥运会赛场的看台上,位置、设备最好的座席,是记者席。媒体和奥林匹克运动形成了唇齿相依的关系,善待媒体也成为奥运会的传统。善待媒体也让奥林匹克运动得以飞速传播,成为世界上最受关注的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