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回合谈判中印为何一起对美国说“不”
在历史上,中国和印度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并不常见,这是因为,虽然两国都是世界人口大国,而且经济发展迅速,但中国由共产党执政,而印度的政权由很不稳定的执政联盟掌控。
在最近的多哈回合谈判中,中印发现同处一条船上。近日,美国《商业周刊》刊文分析了“中印为何一起对美国说‘不’”。7月29日,由于在农业补贴上分歧严重,导致多哈贸易谈判失败,美国指责中印在谈判中坚持不妥协态度。其他国家也对中印进行批评,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町村信孝7月30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中印两国在谈判中没有顾及国际社会的顾虑,而是“过多关心自身利益”。
农村动荡威胁中印
国外对中印的批评或许只具有讽刺意味,这两个亚洲巨人看来并不会屈从于外来压力。得益于海外对制造业和服务业采购的巨大需求,中印两国经济增长迅速。与此同时,两国领导人都十分关注农村地区的经济困难,在那里,数亿农民正与来自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进行艰难斗争。近年来,中国都在采取措施改变农村的环境。中国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将农村地区的约5亿民众(美国《商业周刊》2007年2月数据)远远抛在了后面,这些农民没有力量与美国的农业综合企业进行竞争。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王勇(音译)说:“中国的家庭农户力量非常虚弱。”
当然,中国农民无法满足整个中国的需求。根据中国农业部的统计,大豆的进口额在去年飙升了53%,达到115亿美元,大豆是中餐的主要原料之一。中国2007年的整个农产品进口额达410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28%。虽然北京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减轻农民的负担,但是这种农业上的不平衡仍然令中国领导人感到担心。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曾经多次要求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王勇说:“政府受到了来自农民的巨大压力。”
印度农业补贴是政治支柱
对印度政府来说,这一压力来得更为强烈。在中国领导人不得不担忧农村可能出现的动荡时,新德里的官员却必须面对农村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反叛。印度的纳萨尔派是一个信奉暴力的毛派分子反叛运动组织,以印度中西部的农村地区为根据地,他们招募的对象就是贫穷农民。
印度政府还有其它理由非常不放心生活不称心的农民。对印度领导议会的联盟来说,农业补贴仍然是赢得选举的关键支柱。近70%的印度人口生活在农村,尽管农业在印度约上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不到20%,但绝大多数印度人的收入还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农业。“如果政府打算认可任何可能危及农业部门的协议,那么,他们的政治前途就会终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领导了印度绿色革命的印度农业从业者的国家委员会主任MS.斯瓦米纳森说,“在印度,农业已经被忽视了,但这个行当却影响着7亿人口。”
在过去的10年中,印度政府在国内优势行业的改革上取得了不菲的成效,使得其国民经济总量连续数年实现了8%至10%的年增长率,但另一方面,其国内农业却始终发展缓慢。举例来说,对于印度的棉农而言,削减政府补贴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印度作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棉花生产国,其棉花产品的竞争力缺乏已经导致了国内棉农长达近10年的负债生产。根据印度政府估计,已经有大约16万印度农民因为不堪负债的重负而自杀,而这也使得印度政府不得不从财政预算中拨款150亿美元来资助国内农民。
通货膨胀——另一大原因
印度政府坚决保卫其国内农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国内目前所面临着的巨大通胀压力。仅仅在过去三年中,印度国内的谷类、豆类等食品价格就上涨了25%以上。
Madras发展研究所农业方面的专家Karkade Nagraj表示,保持国内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是印度缓解其年平均水平高达11%的通胀压力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关系到当前政府的政绩,更关系到印度贫困阶层的生存问题。他说:“你不能因为WTO的一纸政策,就把印度的农业问题同世界经济割裂开来看待。受金融危机影响,资本市场的热钱纷纷涌入原材料市场,从而造成了原材料市场的价格泡沫。短期来看,开放印度的农产品市场的确有助于农民增收,但这绝不是长久之计。”
受各自国内农业问题的困扰,中国、印度两国无暇顾及以美国为首的其他国家的农业补助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方面的时殷弘(音译)教授表示,目前,欧美各国及日本“在要求发展中国家削减农业补贴的同时,继续向本国农民进行补贴。这是明显的双重标准行为”。
中国与印度不会轻易妥协
也许,双方的误会还会不断深化,因为中印两国的农民并不理解发达国家自身也面临着农民问题及农业问题。时殷弘教授表示:“发展中国家的人们不能完全理解发达国家的难处。他们总是认为在同发展中国家谈判时,发达国家理应作出更多的让步。”
时教授还表示,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全球经济动荡及全球性的通货膨胀等影响,谈判双方的各国政府都担心任何草率的举动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也就意味着,使中印两国在农业问题上妥协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钟岩/尚莱、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