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奥运因素添彩中国经济景气
奥运经济,不仅直接拉动中国经济景气,更带来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辐射作用
文/陈剑
三十年前因改革开放而获得新的发展动力的中国,如今恰似一个初届成年的年轻人,政治、经济、社会日益成熟,充满活力,朝气蓬勃。
|
中国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在借鉴各国举办奥运会的成熟经验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采取多种措施,借势发展奥运经济,丰富了奥运经济概念,扩大了奥运经济影响。
增添经济增长动力
自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奥运会举办权以来,借势发展奥运经济,为中国经济发展再添动力。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可以发现,中国经济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有两次:第一次是1992~1996年,因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直接推动了新一轮投资热潮;第二次则是2003~2007年,这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恰好与北京奥运会筹办同步。2001年申奥成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增添了奥运因素,极大提升了市场人气,推动了奥运筹办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进而对其他区域和相关行业的投资产生关联影响。其中2003~2006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0.13%,而2007年是与奥运会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场馆建设投资接近尾声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1.9%,达到了此轮经济增长的峰值。
另一方面,北京举办奥运会,提升了中国居民、投资者看好中国经济的心理预期。在心理预期的支配下,很多中国居民将资金投入股市、房地产或基金等领域,从而推动了股价、房地产及其他资产价格的上涨。心理预期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很难定量评估,但可以肯定的是,此轮中国经济连续保持5年的高速增长,奥运会是不容忽视的推动因素之一。
从对奥运会主办城市北京的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其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1986~2007年,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0.7%,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高出1.4个百分点。特别是在筹办奥运会期间,2003~2006年,北京市实际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2.35%,比全国年平均增长率高出2.22个百分点。
考虑到1986~2006年的20年间,北京经济年平均增长率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而奥运会筹办期间,北京经济增长率则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因此,如果作一简单推算,其中有近1个百分点应是奥运因素所致。
同样,奥运会帆船帆板比赛城市青岛,在奥运会筹办期间,经济增长从2003年起连续5年保持14%的增长速度,其中奥运因素对青岛的推动作用超过了2个百分点。
扩容奥运经济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借奥运筹办之机,尽可能将奥运经济的作用扩展到最大限度,是中国政府的发展目标之一。
一是尽可能让更多的城市参与奥运会的举办,进而扩大其影响。历届奥运会一般只有一个主办城市,很少涉及其他城市。北京奥运会,除主办城市北京外,还有两个项目城市青岛(帆船帆板)和香港(马术),四个足球预赛城市上海、沈阳、天津和秦皇岛。让中国更多的城市参与奥运会的筹办,其意图在于,通过举办奥运会,不仅扩大了主办城市北京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扩大了其他参与奥运会筹办城市在世界上的影响。
二是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数量创造历届奥运会之最。历届奥运会的吉祥物,一般只有一个,很少有超过2个的,最多的也只有3个。而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数量达到5个,创历届奥运会之最。从中国13亿人口考虑,北京奥运会在奥运会吉祥物的销售方面,也将达到创纪录水平。截至2008年4月,北京奥运会吉祥物销售收入就已超过40亿元人民币。
三是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的收入有可能创历届奥运会之最。中国持续发展的势头,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的市场开发。仅国际奥委会获得的电视转播权收入和从国际奥委会第六期合作伙伴获得的赞助收入,分给北京奥组委的,就超过10亿美元。北京奥组委的市场开发,截至目前,包括合作伙伴、赞助商、供应商和独家供应商等赞助企业62家,15家奥运体育器材供应商,35家残奥会赞助企业,5家火炬接力赞助企业。奥运会的赞助收入、门票收入和特许计划收入等各种收入累计至少超过10亿美元。
四是场馆建设的规模与水平达到较高水准。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建设,涉及37个场馆,其中,在北京31个场馆中,新建12个场馆,其他城市6个奥运场馆中,有5个也是新建的。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其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在体育场馆建设中,都达到了当今世界较高的水准,成为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
辐射作用深远
奥运经济给中国发展带来并创造了新活力,也带来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国民素质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等诸多辐射作用,而新增长点和新产业正在酝酿和培养过程中。
首先,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有了很大程度提升。2008年奥运会,无论是主办城市北京,还是赛区城市青岛、香港、天津、秦皇岛、沈阳和上海,为保证奥运会的顺利举办,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城市改造力度,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进而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水平。
以北京轨道交通为例,2001年,北京只有42公里的地铁运营线路,它在整个公共客运交通系统中的客运量分担率只有10%左右,大大低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水平。由于很大部分客运量转移到其他方式上去了,必然加重北京市区道路网的负荷。北京利用奥运筹办之机,大大加速和推进了北京轨道交通建设。到2008年7月底,北京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近200公里。
此外,在信息化和城市景观建设等方面,北京、青岛、天津等奥运会筹办城市也有了长足的进展。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不同的产业结构对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差异巨大。中国利用举办奥运会之机,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这对经济发展方式还未得到彻底转变的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奥运会对不同的产业结构有着不同的影响。由于有意识地在政策上扶持和引导,七年来,奥运会筹办城市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三次产业实现合理和均衡的发展。以北京为例,到2008年上半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从2002年的61.3%提升到73%。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我国万元GDP能耗降低20%,分解到每年的任务约是4%。2006年和2007年,北京分别完成降低能耗5.25%和5.11%,位居全国前列。北京的做法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使服务业发展快于工业的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并大力降低首都工业中高耗能行业的发展速度。例如,将耗能大户首钢整体搬迁,等等。此外,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技术进步等项措施,也推动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但经济结构调整对北京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其贡献率至少在60%。
第三,区域经济发展有了重要进展。北京奥运会,涉及北京、青岛、秦皇岛、沈阳、天津、上海和香港7座城市。除上海和香港外,其余5个城市都属于环渤海经济区。让更多的城市参与奥运会举办,并从中受益,在提升整个区域内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推动整个区域发展。
例如,大规模的奥运投资,以及与奥运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工业产品等方面的供应,这就为举办城市的周边地区和其他非奥运会举办城市作为奥运市场的“供应商”,对促进其产业发展和启动消费起了重要的作用;再比如,要落实“绿色奥运”,需要把整个区域,特别是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这也必然推动了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区域间城市合作水平的提升。
此外,奥运会的举办,使得北京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功能区——亚奥新区。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使用37个比赛场馆,其中31个设在北京。在北京的31个比赛场馆中,相对集中在北部和西部,主要包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西部社区、大学区和北部风景旅游区,形成了“一个主中心加三个区域”的格局。地处朝阳的“奥林匹克公园”是举办奥运会的主中心区,是奥运项目投资最集中、比赛项目最多的区域,集中了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等14个场馆和国际展览中心、奥运村、主新闻中心、国际广播电视中心、记者村以及规划中的世界贸易大厦等设施,这些设施接受了体育场馆及设施建设总投资的60%左右。将“奥林匹克公园”主中心区打造成具有独特城市功能的新区——亚奥文化新区,是奥运经济留给北京的重要遗产。
亚奥新区是以奥运会场馆为中心,往北6公里到立水桥、天通苑地区,往南5公里到北三环马甸桥,往东3公里到京承高速路,往西3.5公里到八达岭高速路。这4点相连所形成的长方形区域即为亚奥新区,面积约为71.53平方公里。这一区域在经历了1990年亚运会后的阶段性繁荣之后,十几年来一直作为不温不火的尴尬角色,缺乏核心产业的拉动支持、没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奥运会的举办,为这一区域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在奥运会建设期间,北京投资1800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有900亿元用于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和轨道交通的建设,在规划建设的十几条城市主干道中,约有一半集中在亚奥新区。已经建成的沿中轴路而行的地铁奥运支线、沿北苑路而行的地铁5号线以及由火器营横穿而来与奥运支线交叉于熊猫环岛的地铁10号线,这些设施大大改善了奥运村地区交通问题,从而使整个亚奥新区凝聚力大为加强。目前亚奥新区已具雏形。再通过几年建设,将使亚奥新区域完成这样一个飞跃——形成以体育文化产业、娱乐业和会展业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新的功能区。而新功能区的建设将为北京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坚实的空间载体,并进一步提升北京作为中国文化中心的地位。□(作者为北京奥组委特聘专家,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执行会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