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空巢老人,拼家过日子,80多岁了,把日子过得有色有声
本刊记者/孙春艳 (发自宁波镇海) “阿拉(宁波方言"我们")会一直生活在一起,直到去世。”说这话时,今年86岁的夏友声眼眶湿润了。
2008年7月初,浙江宁波镇海区蛟川街道石塘下村的动迁安置点,迎来86岁的夏友声、84岁的周忠南、82岁的胡仁浩、74岁的夏友发,4位丧偶老人组成的“特殊家庭”正式入住。
这个安置点与4位老人的旧居地点只有不到10分钟的路程。安置点有四栋两层的房子,最前面一栋居中的一间,就是4位老人的新家。打开门帘,迎面房廊上“知足堂”三个字首先映入眼帘。右墙按年龄顺序分别悬挂着四位“家庭成员”面带微笑的彩色大照片,下面贴着《长寿诀》《莫生气》和《十四忍》。
这是他们新家5间房子中的一间,活动室兼厨房,里面摆设有冰箱、饮水机,房间右边尽头是厨房,抽油烟机、燃气灶、锅碗瓢盆齐全。村里还为他们添置了新的红棕色实木桌椅,他们既当饭桌,又当麻将桌。二楼比邻的三间分别住着夏友声、胡仁浩和夏友发,楼下还有一间住着周忠南老人。每间村里都为他们配置了空调。
看到记者和镇海区老龄委等一行前往,4位老人非常高兴,赶紧迎过来。憨厚爱笑的胡仁浩递给记者一瓶“王老吉”,高高瘦瘦、笑嘻嘻的夏友发给大家递上西瓜,已经戒烟的夏友声还直往镇海区老龄委副主任盛梅芳的手里递烟。
荤素搭配 有说有笑,比一个人过好多了 虽然平均年龄81岁,四老的身体却很硬朗,尤其是老大86岁的夏友声,走路生风。每天早晨6点,他们到附近公园锻炼身体,然后一起去买菜。早晨7点多,4位老人吃完早饭,在家打打麻将。10点多,准备午饭。菜谱是提前商量好的,菜也已经准备好。夏友发和胡仁浩洗菜、准备餐具,周忠南负责掌勺,夏友声年龄最长,让他去休息。
11点钟左右,青豆炒辣椒、清蒸带鱼、水煮花生、咸肉蒸蛋,外加一个冬瓜汤上桌了。周忠南老人倒上王老吉,其余三老倒上当地的大梁山啤酒,四个杯子碰到一起……他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吃,一边聊着家常话,有说有笑。
“买菜买米换煤气,什么东西缺了,谁赶上谁就付钱,晚上一起结账分摊。”夏友声老人说,他们从来没有因为钱等问题,起过争执,四人比亲兄弟还亲,拼家在一起日子过得很开心。
镇海区辖2镇4街道,62个行政村和24个社区。4个街道分别为蛟川街道、招宝山街道、庄市街道和骆驼街道。
“知足堂”四老所在的石塘下村,正处在蛟川街道、招宝山街道的交界处,属于城乡结合部。该村有在册村民1000多人,其中200多人为60岁以上老人,空巢独居老人占50%左右。
现在四老在宁波市已经成了新闻人物。从2008年4月起,该地的《浙江日报》《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波电视台分别对四位老人的互助拼家养老模式进行报道。
发达国家,老年人占总人口的8%;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都称作进入“老龄化社会”。1999年,中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07年底已达1.53亿人,占总人口的11.6%。
1986年,还是镇海“县”的当地,已经早一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宁波镇海区2007年末,户籍人口22.54万,老年人口37393人,占全区总人口16.59%,老龄化程度较高。
慕名来参观的老人已经有了几拨。7月24日上午9点多,宁波海溧区、江北区、江东区的三位老人前来取经。
其实,这个特殊“家庭”,2007年3月就已组建,只不过当时只是在一起吃,不在一起住。
此前,他们4位都住在石塘下村的陈家,夏友声和夏友发还是亲兄弟。夏友声与胡仁浩同属第5生产队,夏友发是第4生产队,周忠南是第2生产队。夏友声的老伴丁菊娣、夏友发的老伴岑爱卿、胡仁浩的老伴章早花在4年前去世,周忠南的老伴曾阿秀在3年前去世。
老伴去世,他们就经常去本村的老年人协会主办的老年活动室。地方很小,只能打打麻将、玩玩牌。但石塘下村与陈家点邻近的黄家,老年活动中心设施完备,电视间、阅览室、健身器材很完备。
老年人协会,作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基层老年群众自治组织,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自90年代得到较快的发展。该村的老年人协会是1987年成立的。
镇海区已经有58个行政村建立规范化的老年人活动室。黄家老年活动中心是其中的一个。从2004年12月至2005年10月,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五周期援华项目“农村老年人协会的能力建设”选在镇海区实施。
之后,镇海区的老年人协会的入会率由60%达到90%以上。4位老人正是石塘下村老年人协会的会员。截至2008年6月,62个行政村老年文体队伍已有147支,有的一个村子就有4支。
尤其是黄家的老年大学,深深地吸引着4位老人,营养套餐、历史典故、耳穴保健按摩、老人维权常识……浙江省的教育频道每周五周六定时播放课程,老人都有教材,统一到老年活动中心学习。
在上老年大学的日子里,4位老人感情日益笃深——从最初在这里碰面,到一起结伴上课,到下课后他们搭伙去小饭馆吃饭。
2007年3月的一天,他们听完老年大学的课程,如往常一样到附近的小餐馆吃饭,年龄最长的夏友声,觉得经常去小饭馆花钱多,还吃不顺口,提议“拼家吃饭”。其余三老积极响应,觉得主意很妙。
夏友声、夏友发和胡仁浩老人,之前都是由老伴照顾衣食起居的,不会做饭。84岁的周忠南老人曾在宁波卫校当过10年大厨,就担负起做菜的大任。老四夏友发的两间房作为厨房,每天晚6点4位老人把当天的账目结清,四人平摊,实行AA制。然后各自回家休息。
“每人平均15元左右,一天下来60元钱,荤素搭配,吃得很丰盛,还不浪费,还有说有笑,比一个人过活强多了。”老四夏友发清瘦多皱的面颊,此时笑成两朵灿烂的“菊花”。
1
戒烟省下来的钱,攒起来一起出去旅游 一年多过去,4位老人发现心情好了许多,连小感冒都没得过一次。一起逛街,一起买菜,一起去上老年大学,周围上了年岁的村民看到他们的变化,都艳羡不已。
“这四位老人都是思想较为开放的,在物质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追求更高的精神慰藉。”镇海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盛梅芳认为。四位老人都不想成为子女的负担,也不想进城生活,就喜欢守着老家,和老友叙叙旧,喝喝老酒。
胡仁浩老人10年前戒烟成功,其余三位老人都抽烟,尤其是老大夏友发,已有60年烟龄,每天都抽两包烟,咳嗽得很厉害。2007年4月,胡仁浩心疼大家的身体,提出一起互相监督戒烟的想法。为了大家和自己的健康,夏友发等3位老人决定向烟魔搏斗。
“最初的两个月实在太难受,也偷偷跑出去抽上几口,被他们抓到就会被狠批一顿。”夏友发提起这些往事,没有觉得尴尬,反而露出孩童般快乐的笑容。他说,后来其他三老加强了对他的监管,还为他准备糖果,实在难受就含一块,还一起陪他去听宁波地方曲艺“蛟川走书”。
戒烟初步告捷,咳嗽减轻的夏友声突发奇想,大家可以把戒烟省下的钱,攒起来一起出去旅游。4位老人一拍即合。每人每天出5元,每10天一人交50元,统一交到夏友发那里,由他到附近的镇海农村信用社存钱。每月的10日、20日、30日为存钱日,4人加起来每月能存600元。从2007年6月至今,他们已经存了整一年,除了他们将一个月的钱购置旅游鞋以外,一共存款6600元。
4位老人均70岁以上,都享受浙江省公交车的免费乘坐待遇。他们已经去了宁波的北仑区、杭州、奉化、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普陀山等地。3月底去过普陀山,4月底他们又结伴去了安徽黄山。
四老都未能爬上黄山,但当地的风景令他们流连忘返。他们出门节省,只住20元一晚的小旅店,在黄山风景区生活7天才打道回府。
“以前一直说自己活到北京奥运会召开就知足了,现在没想到真的等到了,我们不能去北京看奥运赛事,但等到10月份天气凉爽些,我们准备结伴去北京旅游。”夏友声暗淡的目光此刻灼灼,充满期待。
其余三老也表示,他们从没去过北京,决定去看天安门、故宫、颐和园……
这段时间里,胡仁浩老人一直独住在小女儿胡爱芬在招宝山街道的家,血压偏高。2007年年底的一天,周忠南老人感到胡仁浩老人的状态不对,就赶紧打电话给他的大女儿。大女儿胡亚芬带着胡仁浩老人看医生。周忠南还是不放心,晚上陪着胡仁浩,照看着他吃药。早晨两人再回到蛟川街道的石塘下村陈家,白天陪他去打针。这一陪就是45天。
“我爸爸的身体好起来,我们打心底里感谢老周的照料。”胡亚芬说,她与弟弟胡中祥、妹妹胡爱芬在招宝山街道一起开一家餐馆,生意很忙,对胡仁浩老人的照顾有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们的新家“知足堂”,也成了儿女们经常造访的地方。
平均年龄在81岁以上的四位老人,儿女、孙子辈、重孙子辈加一起,每家都是不折不扣的大家庭。据《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夏友声家一共有人口30人,周忠南家一共有人口15人,胡仁浩家一共有人口22人,夏友发家一共有人口18人。这86人加上4位老人,共90人。
“两个儿子也都不年轻了,都接近60岁,负担也不轻。我老伴曾阿秀生前半身不遂,卧病在床10年,是两个孙子跟我共同照顾的。”周忠南提起往事有些心酸,因牙齿脱落干瘪的双颊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他说,现在老伴去世了,他更不想拖累子女们,现在四个人组成一个家庭互相照顾,是再好不过的了。
孩子们来看他们,拎来的水果等,四老都一起享用。
前后左右的邻居 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空巢独居”老人 2008年5月以来,四位老人就忙起新家“知足堂”装修的事情,看地板,买家具,瞧洁具,跑前跑后,他们一点也不觉得累……
7月24日,记者参观了四老的新居。胡仁浩的小家最豪华,实木大床、真皮沙发,连马桶都是近千元的。这是他的5个儿女共同出资8500元为他的新居添置的。家具相对陈旧的要算周忠南老人的,都是从陈家旧居拉来的,已经褪色磨损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家具。
但4个小家唯一相同的是崭新发亮的红棕色木地板。
周忠南手头拮据,不想装地板,其余三位老人说大家都要一样,而且地板隔凉,干净好打扫,就帮他装上一样的红棕色木地板。最后下来,他们新家5间所有装修费用14000元,周忠南老人出2000元,其余每位4000元。
5间新居,每间有30平方米左右,每间租金是每月150元,总共每月为750元,周忠南老人每月出180元,其余三人每人每月出租金190元。再加上每月的饭菜钱,粗略算来每人每月600元~700元的花销。
近年来,镇海区不断加快推进老城区综合整治,进一步提升老城区形象,改善居住环境。石塘下村处于两区交界处,2007年底整体纳入拆迁范畴。包括4位老人在内的老宅子将不复存在。现在靠近陈家的黄家、包家已经拆迁完毕,新的小区——古塘丽景已经建设完成,今年八九月份,石塘下村的农民将搬进新居。
四位老人饭后,登上新家的二楼纳凉。在二楼前方望去,不远处就是美丽的古塘丽景。他们已经决定将家永远地安置在现在的“知足堂”。按照政府的拆迁要求,他们四位老人每人都能得到60平方米的回迁面积。他们或者完全让给子女或将这些面积底价出让给自己的儿女,并将钱存在银行花利息。
他们新家所在的安置房,前后左右的邻居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空巢独居”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一般都雇一个人照顾衣食起居。现在这个安置房后面的几栋,住着是准备回迁的石塘下村村民。该村村长胡锦伦,打算等村民回迁后,将这里转变为老年公寓,统一管理和照顾。在安置房的后面将配备规范化的老年活动中心,让老年人在这里安享晚年。
属于城乡结合部的石塘下村,90%的村民属于失地农民。根据《镇海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办法》,夏友发、夏友声每月都能得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440元,胡仁浩是镇海运输队的退休人员,每月能得到800元的退休金。根据《镇海区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周忠南每月能得到农村低保460元(6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360元,超过70周岁,每人每月增加100元钱)。
除此之外,石塘下村每年可支配收入达到300万元左右,相当于西部地区一个镇的经济实力。该村对老人的投入约每人每年1500元钱,包括九月九老年节,还有春节生活补助,基本上每人120元/月。其余还有门诊医疗补贴,全年总额在800元钱,到定点社区医院,个人承担50%,其余50%由800元出。特殊困难户还有增加。还有大病医疗保险,住院费用个人只承担20%,政府担负80%。因为镇海区经济发达,外来打工人员很多,约是本地人口的6至7倍。4位老人在动迁前还积攒了一笔不小的出租房收入。
“我们希望村的集体经济越来越好,这样分到我们老人身上的实惠也就越多。”夏友发一边坐着打手势,一边不住地重复,“阿拉没什么不满足”。
2
“互助养老”的泥土气息 “这比住敬老院还要好上几倍。”胡仁浩老人开心地说。
离“知足堂”不远的石塘下村云龙福利院,是政府1999年为农村五保户、城镇三无老人(无固定收入、无子女、无劳动能力)建的。老年人也可自费到养老院,每月650元左右。
四老觉得他们自己互助养老,子女不会有想法,自己住得舒心,自由自在。
据四老介绍,附近的很多老人很羡慕他们的这个“互助养老组织”,有个别也想加入。他们4人习惯了,没有吸纳新成员加入。
“他们其实就是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很符合我们区各行政村老人的年龄结构特征。”盛梅芳说。目前镇海区的50至60岁中老年人每年增加3600多人,60岁以上老人每年增加1000名左右。他们年轻时生活在一个村落,彼此熟识,有很深厚的感情基础。“政府以引导为主,不会用行政力量去推行这种模式,因为这样的"特殊家庭"是以情感为纽带的。”盛梅芳说。
在镇海目前,镇海有4种养老方式:行政机构组织的养老、依托敬老院等机构养老、委托家政公司提供服务的市场化养老,以及针对高龄困难老人的一对一的结对服务。以上4种方式在城市的社区比较常见。但城区中老人家彼此没有在生产队等共同生活的经历,拼家养老估计很难实现。
周忠南老人属于农村低保,年龄超过70周岁,属于镇海区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政府每月提供不少于20小时的上门服务,可以请居家养老服务员上门为其清扫、保洁。“像石塘下村老年人将来的集中居住,将为政府下一步的上门助老服务提供可能。”盛梅芳说。
现在“知足堂”四老正期盼着浙江省第21个“九月九老年节”的到来。在这个节日前后,将举行一个月的节日活动,唱戏、放电影、说书等各种文艺活动都有。
他们最愿意听的就是用宁波方言演唱的“蛟川走书”。前几次老人节的《隋唐演义》《三国演义》他们一集都没落下。今年不知又有什么好节目出台,这几日四位老人都在猜想着期待着……
第二件盼望的事是10月来北京旅游。
第三件盼望的事是春节把所有儿女招呼过来,照张完整的90人“全家福”。
3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