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仪式前的文艺表演时段,浦东陆家嘴社区的海派秧歌———“上海紫竹调”将代表上海出演,直接面对全场近十万观众和41亿电视观众。
一个原本是社区群众在广场上的水泥“舞台”和小区健身苑里自娱自乐的表演项目,怎么能够跃上奥运开幕式的舞台?
梦想成真:业余团体进奥运 今年春节前夕,陆家嘴社区舞蹈队接到中央电视台的邀请,为“舞蹈世界”栏目录制“火红的秧歌扭起来———南北秧歌大比拼”的节目。
录制现场,陆家嘴舞蹈队代表的南方队最终战胜了北方队,她们扭起的海派秧歌给在场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众所周知,秧歌是北方传统舞蹈,如今却是南方队“战胜”了北方队。当天现场评委其中之一恰是负责奥运开幕式前文艺表演的导演。赞叹之余,他提出:“这个节目再进一步提高提高,试试争取能上奥运会。”闻听此言,陆家嘴的编导和队员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上奥运,可是从没敢做的“梦”啊!但既然得到了这个“做梦”的讯息,就不妨努力一试!
回到上海后,陆家嘴社区上上下下都忙开了。任务重,要求高,时间紧,压力大,他们迎难而上。节目既要能体现上海海派文化的特点,又要能展现当今上海现代大都市的进步和时尚,还不能少了海派秧歌最重要和最主要的特色,而这一切都只能浓缩在短短三分钟的时长里。
为此,编导们日夜工作,废寝忘食;担任表演的阿姨妈妈、婆婆奶奶们就更加了不起。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国34个省市上报的100多个节目中,28个省市的节目入选。上海的海派秧歌是其中之一,还是唯一来自社区的群众业余团队。
广受欢迎:扭进“鸟巢”非偶然 扭进“鸟巢”的海派秧歌究竟从何而来?早在2001年至2003年间,陆家嘴社区(当时的梅园街道)舞蹈队参加了多次全国健身秧歌大赛,且频频折桂夺冠。社区的文化“带头人”们设想:何不自己来搞有上海和江南特色的秧歌?海派秧歌由此诞生。
第一套海派秧歌“茉莉飘香”一经创作推出,就受到群众的欢迎喜爱。人们纷纷来信来电索取海派秧歌的教学光碟、服装样式和道具。通过在本社区、浦东及至上海各区县的培训及大大小小的比赛演出,影响日益广泛,第二年就应邀赴日本长崎交流演出,得到极高赞誉。第二套“太湖春韵”、第三套“紫竹聆风”的相继“出炉”都大受欢迎。现在,全国各地约有一半城市或地区在学跳,甚至还传到了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等地。网上有关海派秧歌的消息也已多得让人来不及浏览。
如今,无论是在厦门的鼓浪屿,南昌赣江的滨江大道,还是在太湖侧畔,或珠江两岸都能听到海派秧歌动人的音乐,看到海派秧歌优美的舞姿。很多社区都把海派秧歌作为群众文艺演出中的主打节目,更由于它所兼有的娱乐和健身功能而日益成为健身爱好者们每日晨练的必修课。
任重道远:未来前景更光明 长期以来,陆家嘴功能区域党工委书记顾晓鸣、副书记宋占义给予海派秧歌极大的关怀与支持,使海派秧歌这朵奇葩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姿。
作为陆家嘴的有关领导和海派秧歌的创意主推者、创作团队的核心班子,并未因已有的成绩而满足。他们还有一系列长远而宏伟的规划,不以到达“鸟巢”为终点。时任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党工委书记李宝令提出,海派秧歌要成为社区舞台上长盛不衰的常青树依旧任重道远,要把海派秧歌作为系统工程推进,每年新创1至2套节目,共计10个系列20套,逐步形成更具影响的海派秧歌系列作品,并设立海派秧歌创编推广专项资金,成立专家顾问团,创编出更多既受群众欢迎、又具鲜明文化特征的优秀节目。
有人说:陆家嘴的海派秧歌已经扭进了“鸟巢”,可说是登峰造极、功德圆满了。陆家嘴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卢马扣、群文科科长张纪民认为,辉煌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努力不停步,我们任重而道远,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呢。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海派秧歌带来的惊喜将越来越多。何庆和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