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纸,书写历史,寄望未来。一副画轴,寓意中华,打开精彩。一张大屏,映照五千年风采,书写中华五千年文明。
人民网北京8月8日专电一纸、一轴、一屏,串起开幕式整场演出,融合地面、上空精华,是亿万观众焦点所在。
这纸、这轴、这屏,无一例外,都是总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支援奥运工程的工程师们为开幕式专门研制的。
一张纸的前世今生 这是贯穿整场演出的一张纸,北京奥运会的一个重要记录,也许将成为奥运史上最宝贵的财富。看似普通的这张纸,却给工程研制人员提出了巨大难题。项目负责人黄伟介绍说,这是运用航空材料,为奥运会开幕式特制的第4张纸。
这张纸,既是演出平台,也是巨型画布,还是重要道具。它有时铺在地上,有时悬在空中。它的韧性必须很好,否则容易扯破。也不能太重,否则不便于吊起、移动、翻转。万事开头难,经过两个多月的调研、论证,才初步确定造纸的材料和结构形式。纸的基材是一种蜂窝板,由1.2米长2.4米宽的小板拼合裁减而成。两侧采用真空技术压上高分子合成板,面上再粘一层无纺布。纸的吊点的设计,是一大难题。吊点的选择,运用了大量力学计算分析。除了考虑各种形式下纸自身的重量分布,还对受风情况进行了模拟演算。吊点的制作,运用了5种材料、3种工艺,是技术与经验的双重结合,智慧与心血的共同结晶。
第一张纸,根据导演要求,长14米,宽36米。2007年10月研制完成,重约1.8吨。这张纸验证了材料和结构的可行性,也暴露出边缘起波浪、局部起死褶等问题。
第二张纸,为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同时降低制作难度,调整为28米宽。今年3月初,进入排练场,饱受风、雨、柳絮侵蚀。
第三张纸,彻底解决了吊点加工难题,于5月4日首次进入“鸟巢”排练。为此,专门制作了10米长、3.8米宽的平板车,动用了200多个人,一点点蹭进场地。根据现场排练效果,这张纸又裁减缩小,变成20米长,11米宽。纸厚20毫米,重约800公斤。在7月16日开幕式首次汇报演出中,这张纸第一次画上山水太阳,成为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生态奥运的重要结晶。
一副画轴的舒缓打开 画轴的造型,源于中国书画卷轴。直径2米、长22米的画轴,从台仓送到台面,挂上驱动,打开至147米,成为一幅长卷。项目负责人陈威介绍说,画轴的研制,要解决重量控制、液晶显示和运行定位等难点。
控制重量,是因为画轴要在液晶屏上滚动,避免把屏幕压坏。为了美观,画轴的截面由祥云图案演变,犹如盛开的花朵。为此,在结构形式上,采取了分段布置的办法。画轴两端用于表现造型,中间为圆筒结构,里面藏着配套设备。在材料选择上,采用了特种铝合金,并通过电脑模拟计算,使厚度降到最低。
轴面上的液晶显示条,起初采用圆管液晶,因为扫描频数低,没有达到电视转播要求。后来换上新产品,扫描频率达到600赫兹以上。液晶条的安装,也经过专门设计,有效降低了制作周期,也保证了重量最低。有了液晶屏幕,通过图像显示,就能实现画轴滚动的效果。
负责液晶设计的常春泉介绍,由于画轴要打开70多米,液晶电源和显示控制采用了随轴近供的方式。画轴内藏着电池,留着空隙,演出时工作人员就在里面操作控制。
为了保证美观、完整,画轴的驱动采用了钢丝牵引方式。为此,轴两端的台面专门开了两道槽,里面藏着钢丝、滑轮等设施。画轴的驱动小车藏在补台之下。从台仓上升到地面后,要先把画轴挂到小车上,再牵引行走。
画轴的运行要和视屏图像配合,定位精度要求很高。这对轨道、台面的平整度,以及控制操作都提出了很高要求。通过优化设计和反复调试,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
一张大屏的水深火热 147米长22米宽、总面积3234平米的液晶显示屏,是全球最大的地面高清晰度液晶屏。项目负责人常春泉介绍,大屏分辨率高达7052*1056,是普通电脑屏幕的5倍。由于显示处理数据庞大,采用5台电脑同步控制。液晶屏的图像显示,采用无线遥控方式,由北京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分配专门的通信频率。
一向娇贵的液晶显示屏,为了奥运会开幕式,只能屈居地下,还得饱守日晒雨淋、脚踩重压。6月初,液晶屏安装到位,初试完好。几天训练过后,却频频出现状况。
一天的骄阳暴晒后,屏幕边缘预留的空隙完全填满。前一天好好的屏幕,第二天晚上却发现了碾压痕迹。原来,由于气温过高,屏幕中央也发生变形,无法承受画轴碾压。为此,排练场上多了一条要求,每天中午11点到下午5点,画轴不能从屏幕上打开。
正是多雨时节。几场雨过后,屏幕和台面之间流通不畅的空气湿度超过70%。雨过天晴,太阳暴晒,中午时分,屏幕和台面间气温迅速蹿升到6、70度,成为一个狭长的“桑拿房”。高温高湿,是液晶屏幕的“杀手”。有的地方整条屏幕黑了,有的局部亮点闪烁。
记录故障情况、分析查找原因,视屏团队开始排查整改之旅。屏幕下方台面特意烘干,显示条全部进行更新,重新制作了防水,屏幕两侧开设了通风口。奔着万无一失的目标,超级大屏走向开幕式,迎接全球亿万观众的检阅。(江福梅)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