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上点燃火炬的瞬间。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必将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宝贵遗产承传下去。但是,为了这场三个小时的演出,有多少人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努力。近两万名演员、数百名艺术家和科技人员,在近三年的时间里,不分酷暑严冬,无私忘我地投入到这台令世界瞩目的演出的排练中。就在开幕式的前几天,我们终于见到了一些隐姓埋名默默工作的部分主创人员和演员,我们听到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下面就是他们的讲述:
张和平(开闭幕式运营中心主任):
从2005年3月成立开闭幕式部,就开始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征集创意方案。
2006年5月,5家团队进行了最后的陈述。经过专家集体慎重投票,才选定了以张艺谋为总导演,张继纲、陈维亚为副导演的创作团队。
2007年8月得到国际奥委会的认可。紧接着就进入排练和制作阶段。2008年在北京大兴建立训练基地,3月,大规模排练开始;6月中旬,在“鸟巢”完成第一次合成;7月16日,第一次带妆彩排在“鸟巢”进行,修改一直持续到8月5日最后一次预演。
朱虹(开闭幕式副部长):
这次演员涉及到全国80%的省市自治区文艺团体,包括文化部、教育部、广电系统、部队文艺团体等等。人数达1.8万人。参加表演的有一个女孩叫浦阳,来自四川地震灾区。地震造成的山体塌方把她家所在的一个小山村全都埋在了地下。全家没有合影,但这个女孩坚持了下来。参加演出的人员都是志愿者,他们每天的饭费只有30元。
这次设备上也是空前规模。电脑灯就用了3000个,场内布置的音箱用了300个。充分体现了数字化、信息化和多媒体。
陈维亚(副导演):
我们从创作之初就定下基调——“让中国骄傲,让世界震撼”。我们导演组经过讨论,认为4个因素将决定是否成功:1.充分展示奥林匹克精神;2.寻找到合适的表演符号,展示出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内涵;3.新颖富有创意;4.永远让人难以忘怀的点火仪式。
充分做到集思广益。在“梦想”一场,地球造型就是请来外国专家帮助设计完成的。很多人为此付出了心血。
于建平(开闭幕式技术制作组组长、神舟七号飞船副总设计师):
开幕式用了130多个吊杆,空中钢索长度达到55公里。大量高新技术运用到开幕式的表演中。LED显示屏达到22米乘以47米,用它组成的历史画卷堪称一绝。从地下升起的地球是柔性的,而演员站在地球上表演,也绞尽脑汁,涉及到材料、电脑、信息等多方面的高科技运用。空中表演都是用计算机编程后完成的。
高新生(文字编剧):
开幕式使用画卷来展现中国的历史。这幅画卷贯穿整个主题。特别是我们设计的这幅画不仅仅在文艺表演中,它也和开幕式的整个仪式融为一体。这幅画平铺在地上。所有参加开幕式的各国和地区的运动员都要从上面经过。他们脚下蘸着五彩颜料,就会在画布上留下一个一个脚印,从而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体现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
姜钢(分场导演):
由于导演构思奇特,所以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很多难点。比如“文字”一场。为了表现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试验了多次,最后确定用人体加道具组成897块字模。而演员拿到道具时,已经到了今年7月,时间之紧,可想而知。演员为了一升一降表现各种图案的和谐一致,要执行893道口令,每一个都不能出错,他们又躲在道具里,看不见外面,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孙育鹏(缶阵导演):
各个开幕式一般都用鼓阵。但导演就想标新立异,不用鼓但同样要表现出万鼓齐擂的气势。于是想到了古代的青铜器“缶”。为了体现整齐划一,演员身高要求在一米八到一米八五。更令人叫绝的是我们倒计时是用缶上面的发光LED来显示的。一些看过预演的外国专家赞不绝口地说:“你们用这样的方式表现时间概念是从未有过的。中国人就是聪明!”
蔡国强(视觉总设计师):
这次烟花表演将创造历史。我们在天空中打出29个大脚印的礼花,从永定门一直走到“鸟巢”,每个脚印在空中停留5秒,然后化作满天繁星落下。在“鸟巢”上空我们用焰火打出五环,打出笑脸,都是让人拍案叫绝的奇思妙想。但为了完成,我们联合科技部一起进行技术攻关。做到既没有污染,又没有烟雾,大家费尽了心思。
赵洪武(梦想的编导):
为了在“地球”上的表演,特别是演员要倒着表演费尽了心思。解决了技术问题,表演又成为难关。参加演出的演员来自河南和山东的三所武术学校,刚开始不要说走,就是倒着几分钟,演员也吐得不行。从倒立到倒着行走,共有400人参加最初的排练,后来筛选到120人、80人,最后确定60人。
被淘汰的小演员练了几个月最后不得不离开,他们是哭着走的,我们看着心里也特别难过。这些演员习惯了倒着、斜着走,后来从球上练完下来,他们走路都不由自主的斜着身子。
就是这样,他们走到了今天。开幕式上,他们用奇特的构思、无比美妙的表演征服了全世界。正像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光荣属于祖国!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