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八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都汇集到同一座建筑物身上———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
奥运会开幕式在这里举行,使“鸟巢”的光芒彻底绽放。而在这光芒的背后,是科技奥运带给这一建筑的一系列奇迹。
由于设计理念先进甚至“超前”,“鸟巢”在施工中有很多难题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国际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只有依靠我国自己的科技创新独立解决。
“鸟巢”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其由不规则的钢结构构件编织而成的外罩。设计者介绍,外罩里面的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设计者在混凝土看台和钢结构外罩之间的空间里,设计了很多倾斜的混凝土柱子来支撑建筑。如何既保证这些柱子的支撑作用,又不影响“鸟巢”的整体美观是一个相当大的技术难题。
几经论证,国内建设者决定:先绑扎好钢筋笼,再从上面一节一节套上方钢管,然后在钢管里浇筑混凝土,形成与钢管一体的混凝土柱。这样观众就看不到混凝土柱,既安全又美观,却加大了施工难度。
经过研究,建设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施工方案:反方向从钢管底部注入混凝土,由底向上逐步顶升填充。这在建筑界是一个从来没有人用过的方法,结果却非常理想。完工时,比预定工期缩短了60多天。
这项工艺最终被命名为“超高矩形钢管永久模板钢筋混凝土斜扭柱施工工艺”,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发明专利。
这一技术创新,仅是“鸟巢”在建筑过程中,近50项技术创新中的一项。
“科技奥运是北京申奥时提出的三大理念之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杨伟光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奥运工程建设中,参建单位与相关的科研单位、高校密切配合,进行了大量的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形成了一大批涵盖科研、标准、专利以及工艺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和创新技术,充分展示了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奥运工程的高水平建设实践,促进了我国在工程设计施工以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杨伟光说,特别是奥运工程钢结构从仿真、设计、材料、加工、安装、监测以及综合利用上,取得了几十项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某些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大量采用绿色环保技术,是这次奥运会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的一个鲜明特点。奥运工程总建筑面积约199万平方米,其中51万多平方米使用了绿色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和地热等,比例达到了26.9%。
杨伟光说,北京的奥运场馆从结构设计到新型材料,从施工工艺到质量监测标准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工程建设中所体现和产生的科技成果将为各国运动员提供健康舒适的比赛生活场所,也将为推动中国自主创新、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
本报北京8月8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