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您如果站在高处放眼京城,会看到这样一幅美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郁郁葱葱;奥运场馆周边碧水环绕;各条道路已镶上五彩花环;街道和社区花园里百花争艳……北京已张开绿色的臂膀,迎接全世界运动健儿和各国、各地区宾朋的到来。
“这几年,北京市践行绿色奥运理念,全力推进节能降耗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海平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欣喜地说。
节能减排还蓝天 实施城区燃煤锅炉改造工程,累计完成城八区1.6万台2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改造;到去年底完成3.2万户平房居民的“煤改电”取暖工作;累计淘汰、更新5万多辆出租车、公交车,新投入4000辆天然气公交车……
这一组组数据,直接反映出北京市在推动节能降耗减排方面采取的多种措施。
据初步统计,2007年北京市万元GDP的能耗水平已经达到了0.714吨标准煤,比2001年下降了37.4%;万元GDP的水耗也比2001年下降了64.5%。
到2007年,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经达到99.87%,郊区达到76.48%。
“这些举措,对于北京市改善空气质量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王海平说。
2007年,北京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已经达到246天,比2001年增加了61天。
三环碧水绕京城 今年32岁的李先生一直住在北京北部的清河边上。
“十多年以前,这条河就是一条臭水沟。”李先生现在回忆当时的情景还忍不住捂鼻子。
“现在好了,”李先生一脸欣喜地说:“经过治理,这条河已是水清、岸绿,时常还能见到小鱼在水里游。周末我经常带女儿到河边玩。”
北京市六环路以内共有河道52条,总长520公里。这些河道既是城市的供水、排水和调蓄洪水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北京的重要景观水域,是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以来,按照生态治河、人水和谐的思路,北京加强了污水的治理和河道的建设。
“几年来我们已经截流2000余个污水口,保证了河道的水质清洁。”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毕小刚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
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也在同步加快。2000年以来,北京在城市中心区先后建成9座污水处理厂,城区每年污水处理量已经从2001年的3.2亿立方米提高到了2007年的8亿立方米,污水的处理率由38%提高到92%。提前一年实现了申奥时的承诺。
“目前北京市六环路以内的河道水系,已经达到基本处理,”毕小刚自豪地说,北京已基本实现“三环碧水绕京城”的目标。
500米就能见绿地 “这几年,我居住环境越来越好了。”家住北京市崇文门东大街的李大妈对记者说:“你看,我们居住的大院外面是草坪、鲜花和林荫大道,大院旁边就是明城墙遗址公园。我和老伴经常去那儿散步,这个公园24小时免费开放。”
按照绿色奥运的要求,这几年北京在城市中心区实行了“500米见公园绿地”工程,让市民出行不超过500米就能看到公园绿地。
如今,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有一座占地面积达680公顷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公园最有创意的地方是一座横跨北五环的“生态廊道”———只有花草树木,没有行人车辆的立交桥。
这座在北京独一无二的生态立交桥,连接的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北区和南区。它的北面是自然野趣密林,南面是生态林公园。通过这座桥,蝴蝶、蜜蜂、蚯蚓、蚂蚁、小鸟、萤火虫等,可以在南区和北区之间自由自在地活动和迁徙,动物的走动又将带动植物的繁衍,使森林公园成为一片动植物的乐土。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化隔离地区、平原、山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在北京已经基本形成,”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苏梅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北京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000年的36%增加到目前的43%、人均公共绿地由2000年的9.66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12.6平方米。
天天能洗日光浴 现在,入住奥运村的世界各国、各区的运动员和官员,每天都能洗上舒适的“日光浴”———奥运村6000平方米的太阳能光热系统已投入使用。
绿色奥运理念是北京奥运场馆的共同追求,奥运场馆处处体现绿色奥运的理念:
“鸟巢”内部钢架结构中,暗藏了特制的“雨水斗”,成功实现雨水的回收。同时,使用先进膜结构,确保了体育场内部的亮度;使用了地源热泵,从土壤中吸收能量,用于补偿体育场空调系统。
“水立方”3万平方米的屋顶同样设有雨水收集系统,经过收集、调蓄、消毒处理等过程,将雨水用于室外的灌溉、景观补充用水,以及室内卫生间用水。
奥运村居住区的42栋楼房都采用了绿色空调系统,再生水源热泵提取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中的温度,为奥运村提供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每年可节约燃煤数千吨。
据统计,北京奥运会实施了358个绿色奥运项目。168个建筑节能项目所节约的能源,相当于每年减少2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15个场馆安装的高水平雨洪利用系统,仅雨水收集利用一项,每年就可达到100万吨。
本报北京8月8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