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贵州某预备役师5台新电脑经过严格的技术检测,在确定无危险网络配置信息、无木马病毒程序、无上网痕迹后,开始投入使用并被接入全军军事综合信息网。用官兵们的话说,这些新电脑通过严格“政审”后,终于可以“服役”了。
今年上半年,这个预备役师先后组织官兵参加了抗击雪凝灾害和其他重大经济建设活动,受到地方党委政府、编组单位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八一”前夕,地方有关单位领导前来部队慰问时,为表达感谢之情,给官兵们赠送了5台电脑。
“先别急着使用,不知有无失泄密危险?”电脑包装箱刚刚被拆开,一名干部就提出了质疑。
“新买的电脑,都是知名品牌,而且是我们亲手拆的包装,能有什么问题?”官兵们议论纷纷,认为那名干部过于敏感了。
新电脑就没有失泄密危险吗?为确保接入全军军事综合信息网的电脑“无毒无害”,师领导决定还是对这5台电脑先进行严格检查,再考虑使用问题。
为此,该师派人向赠送电脑的单位说明情况,查验了购买电脑的发票,并通过工商、税务等部门了解了经销商平时的经营状况。与此同时,师自动化站技师利用某军校研发的“信息安全检测系统”,对商家已安装操作系统及软件的电脑进行了“三查三看”:查网络配置信息,看是否有危险服务、端口开放;查操作系统,看是否有已知或未知木马程序;查上网记录,看是否有上网痕迹。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检测显示,5台电脑均有上网痕迹,其中3台电脑还带有破坏性病毒和可疑木马程序。据师自动化站技师分析,这些病毒和木马程序很可能是经销商安装操作系统或软件时“感染”的;电脑一旦接入军网使用,所携带的病毒和木马程序就有可能被潜伏程序激活,因而存在破坏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引发信息失泄密的隐患。
技师们随即采取多种手段,清除了这些电脑上的病毒软件、木马程序和上网痕迹,同时还为其加装了防信息泄漏系统,配备了电磁信息同步干扰器,设置了电子“加密锁”和“加密文件夹”。在这些电脑接入网络后,又及时启动了电脑终端信息处理监控系统,随时监控每台电脑中信息数据是否存在非法下载、复制、拷贝和传输等情况,防止电磁波辐射泄密。
5台新电脑经过一番严格“政审”后,终于投入使用。但这件事并没有就此结束。这个师党委以此为契机,在部队开展了安全保密再教育活动,提醒官兵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意识。此外,师机关还举一反三,修订了《涉密载体使用管理规定》,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将新购置的电脑、移动硬盘、U盘等信息化工具及时纳入严格管理范围,确保安全入网使用。
编余小议 “见于未萌”是一种责任 刘万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信息网络安全已成为制约我军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做好网络安全保密工作,是新时期维护国防安全的必然要求,自然应成为每一名官兵自觉履行的职责。
古人云:“智者见于未萌”。网络时代的安全保密工作,不但要重“保”,更要重“防”。道理很简单: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手段,使窃密活动变得更为复杂而隐蔽。不主动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之间“中招”。所以,头脑中时刻绷紧保密这根弦,对习以为常的事情多提一些质疑,多做一些排除安全隐患的预防性工作,无疑有助于减少失泄密事件的发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见于未萌”不仅是智慧的反映,也是尽职尽责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