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前两项决赛,中国选手均有冲金实力,这样的安排算是很不错了;第二项决赛就拿下金牌,中国代表团的收获也算不错了。
首枚金牌究竟有多重?一场篮球比赛,是谁投进了第一球,没人在乎,也没人记得住。一场足球比赛,如果以1∶0分出胜负,得胜的一方有这一球就足以制胜,第一分钟进球或许远不如最后一分钟进球让人激动和难忘。
但是,拿到综合运动会上,对拥有大把夺金实力运动员的中国代表团来说,第一枚金牌就显得意义不同。首金情结已经在很多人心中牢牢扎根,不少记者趋之若鹜便是明证。
在首日进行的举重比赛中,陈燮霞在实力上比对手强不少,6次试举全部成功,超过银牌选手13公斤之多,夺金全无悬念。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举重队派出李卓参加女子48公斤级比赛,赛前估计夺金十拿九稳。不料半路杀出土耳其选手塔伊兰,情急之下,教练员临场应变不足,要重量不尽合理,最终导致金牌旁落。4年后的这场较量中,塔伊兰3次抓举全部失败,陈燮霞准备充足,将实力的些许差别扩大为结果的明显优势。
然而,杜丽参加的女子10米气步枪比赛,胜负却在毫厘之间。无论归结到技术能力,还是心理素质,其实都不足以准确解释那样细微的成绩差别。杜丽在比赛中曾与几名对手并居资格赛第二位,399环的成绩与第一名相比只少1环。进入决赛,第一枪就把这个差距拉大,此后始终没能进入三强,就这样离奖牌越来越远。
据说,奥运冠军张山曾言,比赛时记者最好别在场。杨凌也认为记者最好在运动员的左后方,让射手的余光看不到。两人的意思都是首金出自射击项目,压力太大,得失皆在方寸之间,主场劣势远远大于优势。纵观奥运会历史,首金被东道主夺下的情况还真不多。
由此观之,决定首金的归属,首先是实力,其次才是项目特定规律。运动会上的首金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人们对于首金的情结还会很重。但是,得失之中包含着太多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摆正心态,善待首金,尊重规律,坦然视之,对于运动员是如此,对于热情的观众也是如此。(汪大昭)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