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程到沈阳采访奥运会足球比赛,几天的经历却让记者不得不感叹:足球,在奥运盛宴上只是个小角色。
这不是奥运会之过,也不是足球之过,而是中国足球之过。
沈阳是中国足球的名城。辽宁队在1989年第九届亚洲足球俱乐部杯赛中夺冠,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男足唯一一个亚洲级别的冠军;中国男足第一次取得(1988年汉城)奥运会参赛资格,当时的主帅是沈阳人高丰文;2001年的十强赛,中国足球队在沈阳五里河体育场首次冲进世界杯决赛圈。
光荣的历史,执着而狂热的球迷,使这个城市,早已有了“中国足球福地”的雅号。在当地报纸上,甚至有“沈阳是中国足球之都”这样夸张的提法。
境未迁,时已过。不敢说现在的沈阳人对足球不热爱了,但可以肯定地说,很多沈阳球迷对中国足球丧失了热情。但愿不是凑巧,记者在这里接触到的不少沈阳人都证实了这一点。记者前天从宾馆打车到奥体中心时,司机唐英利正好与本报有些渊源,他的名片上印着“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文明驾驶员”、“沈阳市文明标兵”等许多称号,据说《中国青年报》还报道过他。唐师傅曾经是铁杆球迷,中国队、辽宁队在沈阳的许多比赛他都见证过。但现在,他不看足球尤其是不看中国足球了。“伤了心。我还是好好开我的出租车吧。”另一位出租车司机、50多岁的刘师傅说得更生动:“从去年亚洲杯足球赛后我就不看中国足球了。看了肝儿疼,两天吃不下饭,你说我还看它干嘛?也不知道中国足协是怎么整的,连我们辽宁队现在也是半死不活的样子。”
很多人都曾经是中国足球的铁杆球迷,但现在,因为中国足球队、中国足球这些年的拙劣表现,他们与中国足球渐行渐远。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足球失去了热情。在中新足球比赛开始之前,记者在场外碰到了一位自称“苏格拉妹”的球迷,据说是丹东“苏格拉底球迷协会”头领“苏格拉底”的妹妹。她说,他们一会儿将与来自鞍山的著名球迷罗西会合,然后跟着中国国奥队看球,“他们踢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希望他们能踢到北京。”中新比赛时,观众席仍然爆满。中国队落后了,他们时而发泄般地高喊“下课”,时而又同声高唱国歌,为中国队鼓劲儿加油。其情其景,甚为感人。很可惜,以多打少,中国国奥队还是没能战胜“业余队”新西兰。这样的表现,不知道是否又赶跑一些球迷。
足球也被媒体冷落了。在沈阳赛区的新闻中心,注册记者共有130多位,可记者在中新比赛当天记者最多时,也只看到半数左右的记者到场。很多记者是在中新比赛当天匆匆赶到的。除了那些靠足球吃饭的专业媒体之外,许多综合性媒体派到沈阳的,只是临时“客串”的非体育记者。在报纸版面上,足球报道也不被重视。北京一家报社的特派记者无奈地说:“每天我写两千多字,能见报三五百字就不错了,编辑说有更重要的新闻。”这完全可以理解。在许多人看来,易建联的脚崴了一下,也可能比中国队踢平新西兰、比朝鲜女足战胜尼日利亚这样的新闻重要。
在奥运会正式开幕前尚且如此,从今天开始,其他项目的战事渐次展开,足球,也许将从媒体、从观众的视线中再度后撤。记者看到,在中新男足比赛结束之后,多名外地记者已经被他们所在的媒体紧急召回,做比报道足球更重要的事去了。
早些年,因为国际足联与国际奥委会的争执,足球险些被排除在奥运大家庭之外。后来限制了奥运会足球选手的年龄,“第一运动”才得以留在“大家庭”里。这本来就使奥运足球的成色打了折。虽说奥林匹克精神说的是“重在参与”,但中国人骨子里还是愿意以成败论英雄。中国有那么多可以争金夺银的项目,中国足球又是这副样子,不“边缘”才是怪事。正如武汉一家晚报的体育部主任对记者所说的那样:“中国足球在奥运会这个盛宴上,只是个非常非常小的角色。”
本报沈阳8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