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开锣,赛事多多,故事也多多,多了见闻,感想自然也多。8月11日,我的奥运日记满纸。
“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一则老理儿,用在现代竞争领域则叫“互利双赢”。如果引用到运动员与观众的关系上,也并非生搬硬套。
二者相生,这个最简单不过,没有运动员比赛,观众看什么?自然就没了观众;没有观众,运动员赛个什么劲儿?自娱自乐而已。体育比赛最讲究互动,大家互相“捧场”才够劲。
不可无目标,不该有指标 良好的竞技心态,是运动员取得好成绩必不可少的要素。体育比赛,我们总能看到或听到“重压失利、轻松夺冠”的故事。北京奥运会刚开锣,故事就在上演。故此,为运动员减压总是主导舆论。但减压力绝不是减斗志,卸包袱绝不是卸责任。中美篮球之战,人们为中国的队员们叫好,对其失败给予的不仅仅是宽容,更有“梦八赢了,国篮没输”这样的高度评价。面对记者,国篮队员表示“前八目标不变”。运动员需要这样的斗志,队伍也需要有奋斗的目标,但切忌不可将目标化为指标。
观众既观赛,观众也“参赛”
运动员的心态,既要靠自己调整,也需要观众带动。赛场上的“神奇逆转”或者是“黑马诞生”,往往与此相关。但除了赛场,这种相关,还有一个更大的“场”,那就是由观众营造的“舆论场”。这个场不闻有形之声,但足以震耳欲聋,震断心脉也未可知。作为一次超级赛事,奥运会拥有几十亿的观众。正是这样的威力,所以在要求“管运动员的人”不给运动员施压时,更需要这些“看运动员”的观众也能从我做起,为运动员减压。所谓和谐,不能少了这一层。此时,观众正是另一场比赛的“运动员”。
倡导体育无国界,观念更新不能缺 “选手有祖国,体育无国界。”通过比赛,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这才是奥林匹克的真谛。体育比赛,不是国与国之间的竞技,其本质是运动员个人之间的“游戏”。在赛场上,我们经常可见为非本国选手加油的场面,也经常可见两国运动员相拥的场景,这一刻,“体育无国界”真实地体现。观念在一年年中成长,观念也在一次次比赛中演绎,但观念同样面临更新的考验。对“洋教练”的态度就是一考。请外籍教练早已不是新鲜事,观众都能习以为常。我们能请,别人也能请。故“我们的人自然也可当别人的教练”,这本是我们的荣耀。但有人却不这么看,发生在朗平身上的事就是一例,动辄以“不爱国”相攻。今天,朗平率美国队与古巴比赛。相信,与中国队的比赛也在所难免。在外执教,率队与祖国籍队一战,国际比赛中已不少见,但有人的观念还是跟不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无国界”不能狭隘,要更新才对。对朗平,要以其为骄傲,要有为其助阵的气魄才对。于国人而言,于观众而言,这则是一场更高要求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