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四川日报

安得广厦千万间

  ——四川上千万受灾群众住进过渡安置房全记录

  这是一道前所未有的难题:几乎每8个四川人就有一人失去安身之所,全省有1000多万人需要过渡安置。

  以人为本,民生为重。仅仅3个月,蜀中大地上,这道罕见的难题迎刃而解。
截至8月6日,全省城乡因地震造成住房损毁需过渡安置的445.4万户家庭,基本实现住房过渡安置。在人类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历史上,这样大的安置规模,这样快的安置速度,堪称奇迹。

  创造奇迹的是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安置房建设现场,活跃着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广大志愿者和爱心人士的身影,20多个省市的10余万援建大军云集四川,决战世界级难题。

  自强、自立、自救,坚定、坚强、坚韧,灾难中挺立的灾区人民,奋力建设家园,开始新的生活。多难兴邦的底色上,跃动着生生不息的信念和力量!

  本报记者 陈岚 张宏平 李旭

  8月8日晚,汶川大地震重灾县理县古尔沟镇古尔沟村人见证了一个历史性时刻——北京奥运会开幕了!

  电视机前,气氛热烈如同节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刘奇葆来到村民们中间,与藏羌群众一起观看开幕式盛况。他带来另一个好消息:奥运会开幕前让所有受灾的城乡无房户住进过渡安置房的目标实现了!

  “住新家看奥运”,在这个举国同庆的夜晚,在阿坝、成都、绵阳、德阳、广元、雅安等重灾区数以千计的安置点,如潮的掌声映射心声:为北京奥运喝彩,为抗震救灾加油!

  8月12日,大地震发生后刚好3个月,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的完成时间。从省政府召开的抗震救灾第36场新闻发布会传来捷报:任务提前完成!

  震后3月,四川面临一道前所未有的难题:4600多万人受灾,比北欧5个国家人口的总和还多;几乎每8个四川人就有一人失去安身之所,全省有1000多万人需要过渡安置。

  震后3月,四川书写一份世所罕见的安置记录:截至8月6日,全省城乡因地震造成住房损毁需过渡安置的445.4万户家庭,已基本实现住房过渡安置。

  在人类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历史上,这样大的安置规模,这样快的安置速度,堪称奇迹。

  奇迹在蜀中大地上演,贯穿始终的是那个朴素而深刻的理念:以人为本,民生为重。

  一场大考:为政之要在于安民

  刚从废墟中站起来的群众急需遮风挡雨。党中央、国务院紧急部署:一个月内向灾区提供90万顶帐篷。全省紧急动员,不到一个月,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告捷。

  然而,应急性的临时安置,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整个抗震救灾工作,分抢险救人、安置群众、恢复重建3个阶段。安置好受灾群众,不仅有利于巩固抢险救人的成果,而且可为恢复重建打下良好基础。

  安置好受灾群众的基础,是住房。

  这是最紧迫的任务,也是史无前例的难题:短时间内要解决上千万人的住所,物资供应跟得上吗,资金缺口补得上吗,用地矛盾如何缓解,次生灾害如何避免……

  “为政之要在于安民。”解决受灾群众的住房安置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心牵情系。

  浙江湖州,帐篷生产企业;河北廊坊,板房生产车间;四川灾区,过渡安置现场……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身影,出现在事关安置工作成败的关键点。

  建立对口支援机制,援建四川灾区活动板房90万套;资金、土地、技术、人才,方方面面的政策、资源向灾区汇聚……3个月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一个个重大决策。以人为本,责任政府作出理性抉择;举国一盘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彰显。

  6月5日召开的全省抗震救灾安置阶段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为安置阶段工作“定调”:把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特别是解决好安置住房作为重中之重,尽快恢复受灾群众的家庭生活。

  “坚持以人为本,全力以赴抓安置,围绕安置抓恢复,抓好恢复促重建,恢复灾区的生活、生产、学习、工作秩序,让群众安居、安定、安全、安稳、安心!”省委书记刘奇葆在省委九届五次全会上的讲话,温暖着灾区百姓,激励着全川人民。

  过渡安置房建设时间表一再往前赶——

  5月21日,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作出部署:奋战100天,让老百姓住进过渡安置房。

  6月10日,省委、省政府修订时间表:“奋战100天”压缩为“3个月”。

  力争在奥运会开幕前,最迟在8月12日前,让受灾群众住进过渡性安置房——“8·12”攻坚,使命如山。

  抓进度、抓质量、抓配套、抓环境、抓政策落实,抓建材的生产能力和价格干预——“8·12”攻坚,路径清晰。

  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指挥下,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的支持帮助下,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组建住房安置组,建设、民政、财政、国土等10个部门纳入,建设进度一天一报,6个督查组盯紧重灾区的进度、安全和质量。

  6月17日,省内对口支援机制启动:除6个重灾市(州)和巴中市、甘孜州外,其余13个市(州)分别“牵手”13个重灾县(市、区)的1个重灾乡镇,开展为期3年的省内对口支援,重点帮助重灾乡镇解决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成都在本市范围内实施对口支援。这是我省举全省之力安置群众和恢复重建的一项重要举措。

  “从灾区实际出发,站在受灾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省委副书记、省长、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指挥长蒋巨峰反复叮嘱。

  建设思路因地制宜:宜房则房、宜篷则篷、宜散则散、宜聚则聚,“就地,就近,分散”是基本原则。总体规划上突出社区,以利居民生活方便;在山区农村,注重分散安置,让安置农民不离土不离乡。

  补助政策及时出台:对自建过渡安置房农户,每户补助2000元;对自建永久性住房农户,在中央户均补助1万元的基础上再补助1万元。

  建房方式听群众意见,建房补贴尽快发下去,建材专供机制尽快建起来……

  心里装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才会有细致的政策安排,才会有高效的运作模式。

  汶川、青川、北川……灾区大地上,决战号角吹响。

  一次大会战:全省行动举国支援

  一间18平方米的板房,至少要打400多个螺丝钉,工人得抬手、放手800多次。一个工人一天只能安装半间房。

  3个月内建成90万套活动板房——平均每天1万套。超常的任务,意味着超常的付出。

  辛苦自不待言,付出的甚至是生命:一位名叫戎金亮的山西籍民工,在都江堰市崇义镇搭建活动板房时,因为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倒在工地上再也没能起来。

  安置房建设现场,活跃着人民子弟兵、广大志愿者和爱心人士的身影。在国务院作出对口援建四川重灾区活动板房的部署后,短短几天,10余万援建大军便云集四川。

  震中映秀镇的道路坡陡弯急,不时被滑坡的山体、滚石阻断。广东援建者一连勘查10天,20多人设计500多张图纸,修改5次,帮助当地确定10个安置点。

  “辽宁有44个县,安县就是第45个县!”辽宁省有关领导说。

  “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山东对口支援北川,超计划援建安装过渡安置房3万多套。

  “人歇机不歇,惜时不惜力。”江苏近万名建筑大军分秒必争,建起能容纳6万余人的“绵竹新城”。

  追星逐月、加班加点,为尽快让受灾群众住进新“家”,25个省市均提前完成援建任务。在板房交付后,深圳援建方还将施工单位名称及电话登报公示,主动要求社会监督,以确保板房质量。

  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与援建大军并肩战斗的,是自强不息的灾区人民。

  援建省市主攻板房建设,而场地平整及水、电、路、通讯等公共配套建设,由受援地完成。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行动起来,数以万计的灾区群众奋力投入。

  按照援建与自建相结合、统筹协调、共同推进的原则,省外援建与政府统建、社会捐建、农民自建过渡安置房,多管齐下,合力攻坚。省政府还出台《四川省“5·12”汶川地震灾后农房重建工作方案》,一系列指导群众自建过渡房的技术文件送到基层。截至7月底,对农村自建过渡安置房的农户补助已兑现50%以上。

  攻坚,拼的是意志。在成都,“决战八一”的军令下,239个过渡安置房点位全面开工,3万多人的建筑队伍同时施工。

  攻坚,靠的是实干。在德阳,针对活动板房建设中的运输和基建材料问题,建设局组织当地企业建起移动搅拌站,现场搅拌,满足援建方需求。

  攻坚,讲的是科学。质量和安全是“硬杠杠”,不降低门槛,不草率行事,防寒、防雨、防潮、防震、防暑、防雷,配套设施一样都不少。多用环保材料,用地震建筑垃圾制成的再生标准砖在川试产成功,11条生产线的年生产能力有望满足40万户农村住房的需求,年消化建筑垃圾逾60万吨;尽量节约耕地,都江堰市胥家镇村民利用原有屋基、晒坝、林盘等建过渡房,2000多套房,只占9亩多耕地。

  余震不断,雨季到来。与时间赛跑,建设进度不断刷新——成都提前19天建成过渡安置房,提前12天完成入住安置;绵阳84万余户受灾群众过渡安置全部完成,提前13天;阿坝州41万余名受灾群众住进过渡安置房,提前12天……

  田垅上、河滩头、公路旁、坡地上,能避开洪灾、水涝、塌方等自然灾害的安全地带,农村受灾群众自建过渡安置房、自建篷布房、加固修复住房及建设永久性住房,建设场面热火朝天。

  自强、自立、自救,坚定、坚强、坚韧,灾难中挺立的人们,给新家园绘上动人的色彩。

  一个大课题:让“家”更温馨

  阳光照耀着安县花荄镇过渡安置点“京安小区”。337套板房,每间20平方米,10间一排,5排一个组团。小区里有学校、小卖部,甚至有露天电影放映场。

  这里,住着从受灾严重的安县茶坪乡安置来的1123位居民,他们是绵阳最早入住安置房的受灾群众。“安稳,踏实。”这是两个月来78岁的村民张志成的感觉。

  建房难,更难的是让住进安置房的受灾群众感受到“家”的温馨。“不是住进来就完事,还要让群众住得舒服和安心。”

  以板房社区为例,这里既有每户人的“小家”,也有整个社区的“大家”。公共管理如何完善,配套服务如何跟进,社区文化如何开展,就业创业如何实现……各级党委、政府深入思考、积极破解着一个个新课题。

  “六室三站二堂一店”,都江堰市的探索走在前面。临时党组织办公室、管委会办公室、群团组织办公室、咨询接待室、警务室、图书阅览室;劳动保障站、医疗计生防疫站、小区广播站;小区食堂、小区课堂;惠民便民店——城区每个安置点一应俱全。

  《居民过渡房小区管理公约》,什邡市洛水镇干部群众的 “发明”受到欢迎。自理,互助,20条约定指向和谐平安。

  在对外交通不便的汶川,映秀镇安置点的“商业街”已具规模,不光能买到手机、日用百货,甚至连新鲜的西瓜、葡萄等水果也有售。为了让灾区群众看上奥运,通往银杏乡的道路刚打通,维修电视信号接收设备的技术人员便启程下乡。

  在安县桑枣镇板房小区,建设方还特别添置了平衡板、股四头肌训练器、站立架等残疾人康复器械;在彭州市通济镇思文社区,每户板房门前,盛开着两盆艳丽的三角梅,厦门市援建队伍从千里之外运送来市花,装扮灾区群众的新家……

  新家,新生活,离不开新岗位、新工作。

  7月29日,崇州鸡冠山新区安置点一片热闹,经培训刚“出道”的80名缝纫女工拿到了第一笔订单:6000个环保口袋的后期加工,挣钱顾家两不误。震后,一个个就业培训班在帐篷里开课,一场场定向招聘会开进安置点。劳务输出、以公代赈、自主创业、创造公益性岗位……一条条就业、发展的绿色通道由此开启。

  8月4日天刚亮,汶川县威州镇秉里村羌寨,全县首批永久性住房建设正式启动。年近八旬的秦文辉老人拄着拐杖,乐呵呵地看着重建的场景:“明年地里又会长满庄稼、圈里又会养上猪羊,我们种的大红樱桃又能卖上好价钱,日子一定会好起来……”

  多难兴邦的底色上,跃动着生生不息的信念和力量!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