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桥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是市民心中天然的地理标志,对大桥的命名,一定不能随意。”
“桥梁、道路的命名,应该尊重历史,尊重地方风俗,尊重当地居民的习惯,不能动不动搞革新,玩曲高和寡!”
连日来,听说信阳市10座跨浉河大桥要重新命名,广大市民反响热烈。
|
10座大桥亮相信阳
“一个省辖城市,能在一条河上自上(游)而下(游)建成10座规模宏大的跨河大桥,还真不简单!”昨日,拄着拐杖走在宽阔、漂亮的西关大桥上,信阳市西关民族胡同居民李顺才老人啧啧称叹。
美丽的河从信阳中心城区穿城而过。近年来,信阳市加大投入,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原有的老桥、小桥得以改建、扩建,一批新桥竣工使用。目前,信阳中心城区自西向东共有10座现代化的跨浉河大桥,河南北两岸畅通无阻。
每一座大桥扩建、新建后,市民都自发地进行了命名:市委党校门前的大桥是河流出南湾水库后的第一座大桥,因为位于市委党校门前,市民都称其为党校大桥;107国道彩虹桥是中心城区河上第一座钢结构大桥,状如彩虹,气势磅礴,建成后一直被老百姓叫做彩虹大桥;西关大桥已成为中心城区河南北两岸的重要通道,“西关”两个字深入市民的记忆,今年6月新扩建后,市民仍然称其为西关大桥;南关民权大桥是该市桥梁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大桥,2003年改建成之后,自然仍被大家称为民权大桥。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老百姓的命名惊人的一致。信阳师院研究逻辑和民俗的知名学者曾昭式说,老百姓固然有点偷懒省事,但大家价值取向如此一致,说明这些名字通俗、上口,好听好记,深入人心。“通俗、上口,好听好记,深入人心,这些正是桥梁、道路命名中最基本的原则。”曾昭式说。
“两局”要给大桥取新名
今年6月,信阳市“两局”在当地一家媒体发布公告,突然宣布要对10座跨浉河大桥重新命名。地名办给每座大桥准备了一个新名字,公开发布,请市民提出意见建议。
“两局”推翻了这些大桥约定俗成的名字,拿出了一个全新的命名方案:党校大桥拟改名贤桥,彩虹大桥拟改名虹桥,西关大桥拟改名关桥,申城大桥拟改名申桥,民权大桥拟改名民桥,镇雷大桥拟更名为得桥,平南大桥拟更名为安桥,琵琶大桥拟更名为琴桥等。
为说服市民,“两局”对每座桥新取的名字分别做了解释。如“贤桥”,“两局”说,党校为魅力信阳建设培育了大批贤才,所以门前的大桥取名贤桥;肖家河桥因为靠近信阳师院,“师”与河的“”谐音,所以拟更名为师桥。
“两局”表示,热忱欢迎市民积极参与浉河桥梁命名活动。但是“两局”同时规定:桥名必须为两字。
市民呼吁尊重历史
这个方案一出台,立即引发信阳市民热议。
很多市民对统一跨浉河大桥名称的做法表示赞同,认为这是信阳市建设魅力城市的需要,是提高信阳市整体城市品位的需要。但是,对地名办提出的大桥“候选”名字,绝大多数市民不予认可。连日来,很多市民打电话给包括本报在内的媒体,对上述新名表示异议。
当地一位机关干部认为,在中国传统上,无论人名还是地名,多以两字或三字为主,“两局”规定新命名只能是两个字,显然是个不合适的限制。
“新命名应该尊重这些桥梁本身的历史!”一位市民说,河上的桥梁,除新修的几座外,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如西关大桥,地处信阳老城区最西边,旁边是古城墙,西关大桥这个名字既有历史特色,又有信阳特色,多少年来人们已经习惯并接受,且已载入县志、市志。若改为关桥,含义就不清晰了,反而增加了理解难度。
信阳市一些学者认为,地名应讲究地域特色,越是本地的,越彰显地方风情的,反而越有魅力。“两局”新取名的“得桥”、“安桥”、“民桥”等,很少体现信阳特色。
“新建的大桥,可以起个新名。我们叫了几十年名字的桥,都成地标了,有什么必要去改?”信阳市委一位退休老干部质疑道。
“得桥是什么意思?莫名其妙!”一些市民说,这10座桥的初定名大多有牵强附会之嫌,连信阳本地人都不好理解其中含义,何况外地人?
连日来,一些网友在信阳当地知名网站信阳网等论坛发帖,对10座大桥命名一事提出建议。网友们说,这些桥不仅属于780万信阳人民,同时也属于信阳上上下下几代人,有的桥已经成为信阳历史的一部分、信阳文化的一部分,有些还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除需要完善补充和统一之外,切忌随意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