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双号限行期间,不少北京的“拼车族”正在尝试着这种新的出行方式;但在很多国家,拼车被称为“car pool”或者“H.O.V.”—— 满载乘客的car pool可以在专门车道上快速行驶,只有驾驶员一人的车则可能会被堵得很死
★ 本刊记者/杨时旸 文/陈园园
路娜家住在宣武区广安门,工作地点在海淀区上地的软件园。
|
得知单双号限行消息的那天,路娜在自己公司的内部邮件组里发了一条信息,寻求相同路线的拼车者。“我们都是做软件的,公司内部的邮件文化很深。”这个女孩说。
很快,许多同事把自家大致方位以及平时的行车路线发到邮件组中。人们开始寻找自己的同路人。一位被大家称为“姚工(程师)”的人,家住六里桥,上班基本与路娜同路。两人约定,奥运期间用各自的车轮流“值班”。
拼车从2008年7月20日开始。如果轮到姚工开车,姚工会先到家,路娜也会同时下车,然后花10元钱自己打车回家。“别人拼车可能都是送到家,但我怕给对方添麻烦。”路娜说,“我们公司人很多,各个部门以前都不怎么来往。现在因为拼车,有很多同事需要跨部门,跨team拼车,大家借这个机会熟悉起来了。”
路娜上班,可以乘坐地铁13号线到上地站下车,但其中需要换乘多次——之前还要坐公交,路娜并没有选择这个方式。“很多公共汽车没空调,上下班时地铁上人也太多。”她解释到,“我从1999年起开车的,这可以保证有私人空间。”
“如果两个人离得确实很近,性格又相投,可以偶尔拼一拼,感受不一样的状态。平时我还是喜欢自己一个人开车。”路娜说。按照她的标准,路娜与姚工已经算是相对完美的“拼客”,但有时仍会发生一些小小的麻烦。
一个周四,是路娜开车。下班后,她临时有事要去双安商场一带。走得匆忙,忘了拼车的事情。一个多小时后,路娜接到姚工的电话,才想起自己把这位同事忘在公司了。“我们两个平时都经常加班,晚一点都没觉得什么,结果就成这样了。”路娜说。
路娜很抱歉,问对方怎么办。对方说,“那你把我送到有公交车的地方吧。”路娜就把同事送到苏州桥的一个公交车站。因为姚工以前经常在那个车站乘坐公交,路娜觉得万无一失便又去办事。第二天上班,姚工告诉路娜:“昨天我在那个车站等了50分钟,也没有车来。我查114才知道,那趟公交车已经改变线路。”
路娜所遇到的麻烦,并不只出现在她一个人身上。家住在朝阳路东八里庄附近的王邈,每天开车到大山子一带上班。通过MSN上朋友的互相介绍和在同城网站上发布消息,他找到另外一个路线大致相同的朋友。但是,轮到那个人开车,他经常绕路到三环去接另外一个人,“三元桥那边有时早上很堵,而且这和我们拼车以前说好的也不一样,这带来了些麻烦。”王邈抱怨说。
有过几次抱怨,对方渐渐找各种借口推卸用车。“现在我还得再找别人。实在不行,我就一天开车,一天打车。”王邈说。他最近经常在同城网站上看到有拼车的朋友有类似的抱怨。不断还有人发帖子,提醒与陌生人一起拼车的“拼车族”注意人身安全。这一切都使得王邈有些担心。
“拼车”最早出现在城市人的生活里,是从“拼客”一词的流行开始的。年轻人把“拼车”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分享生活结交朋友的新途径。与有充分时间选择、只在假日结伴拼车出行的拼车方式不同,针对单双号限行的拼车更是一种权宜之举。
交通专家段里仁说,现在的“拼车”在概念上其实有点混淆。在国外,不叫“拼车”,而叫做“car pool”或者“H.O.V.”,意思是高容量车,三人以上乘坐同一辆车。
这种方式体现了民众意识、政府政策、政府管理三方面的相互作用。在民众意识上,这样做既节约油又方便、环保;在政策和管理上,给予这样的车以路权——在国外,H.O.V.和car pool有专门车道,经常会有人站在路边拦车,而司机也很乐意带他们,因为人多了可以走专用车道,速度可以更快。
“在美国的很多大城市,交通高峰期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满载乘客的车在car pool车道上快速行驶;另一边,只有驾驶员一人的车道上则堵得很死。国外那么发展,实际上是民间自发行为加上政府政策的引导和鼓励。”段里仁说。
在中国,拼车似乎更多的是一种自发的民间应对行为。“公众有这样的积极意识,可是我们的政策和管理都跟不上。要给拼车的人路权,我们还差得远。”段里仁说。
对于王邈这样的“拼车族”来说,他所担心的人身安全问题,段里仁也有所注意。“这是个民事问题,不应该与交通问题混为一谈。而且,不能因为极个别缺陷就一棒子把它全部打死。”
无论“拼车”还是选择公共交通,对于当下的私车族来说,都是应对奥运会期间特殊管理的临时对策。9月20日单双号限行管制结束后,人们仍然还会恢复到以往的出行方式。不过两个月的短期转变,可能会为人们留下一些观念上的遗产,就像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所说,“希望能给每个人构成一种冲击,构成一种强烈的反差,让大家意识到我们不顾一切冲进去的所谓‘文明’并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