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14日电 记者陈昭报道: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记者们每天面对最多的恐怕就是穿着蓝色T恤的志愿者了。
那天去丰台垒球场,因为是清晨,所以记者班车上只有几个人。车上的志愿者,一个拿着英语书的青年人和我攀谈起来。
他是首都经贸大学计算机系二年级研究生,自奥运会开幕以来,就奔波在新闻中心到垒球场这条班车线路上。每天8个小时白班晚班轮着倒,除了一顿午饭,没有任何报酬。他对我说,最大心愿就是到比赛场馆看一看,为中国运动员加油。这么多天了,垒球场里面是什么样子,他也不知道。他告诉我,按照规定,他们是不允许进入比赛场地看比赛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比赛结束之后到奥运会各个场馆都去转一转。
在新闻中心的餐厅里,从打饭菜、收钱到擦桌子扫地的服务人员,全部是以在校大学生的志愿者组成。我曾经问一个收盘子的女孩,在家里干这些活儿吗?她腼腆的回答,干得很少,父母包括姥姥、姥爷都让她好好读书,不让她干家务活。
在新闻中心打扫卫生,在赛场里为媒体服务,在烈日下认真检查每一个进入奥林匹克中心区的大部分是来自首都各个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曾被称之为“小皇帝”。但就是这一代人,在中国的2008年突然成为世界的焦点。从年初的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他们奋不顾身的维护祖国的荣誉到“5.12”大地震时他们赶到灾区去救援,伸出胳膊捐出自己的血;再到今日,北京奥运会他们在全世界目光的注视下,所坦露的热情和真诚的微笑;这所有所有的一切,使人们对中国的80后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们或许只是从父辈的口中听到过在雷锋这个名字,今日,他们为雷锋精神注入了全新的时代风范。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致辞中对志愿者倍加赞赏,他说,“当我们把奥林匹克梦想变成现实之时,……我们还要特别感谢成千上万、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没有他们,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
北京奥运会,不仅让我们收获了金牌,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北京奥运会,还让志愿者的精神成为宝贵的遗产。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人民网――奥运频道”、“人民网――《**报》”、“人民网”的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人民网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规新闻授权的网站),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5368446联系。 (来源:人民网-奥运频道)
(责任编辑:黄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