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斯特拉姆在书房里
几天前,世界电视观众看到北京奥运开幕的盛大表演,展现的主题包括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活版印刷、指南针和火药的故事对不少国外观众可能是生疏的,这次的表演开了他们的眼界。不过,即便是对于那些在课本或是通过其他途径已经知道这些历史发明的人来说,他们对背后的故事又知道多少?他们掌握的信息有多准确?他们的历史知识受到什么样的文化或政治因素的局限?退休前在约克大学(UniversityofYork)执教多年,并曾两度在中国的大学里任教的菲利帕·特里斯特拉姆(PhilippaTristram)对这些疑问有着自己的见解。
从“崇华”到“鄙华” 文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她研究的重心,过去十几年她把大量精力投放到最近这三、四个世纪中英国人心里的中国。
她说,在这段时间里,英国经历过“崇华”和“鄙华”占主导位置的不同年代。何以如此,以及从一种观念到另一种观念的转变过程,便是特里斯特拉姆在她即将完成的《雕龙》(CarvingtheDragon)这本书里论述的题目。
她说,在17世纪初年的文献里,有许多崇尚中国文化和科学发展的书籍。不论是当时的探险家和文人罗利爵士(SirWalterRaleigh,1552-1618),还是传到英国来的欧洲大陆学者的著作,都给人这种感觉。
“罗利当时就说,东方太阳升起的那些国家,是所有现代学术知识的发源地。”
利玛窦和耶稣会的影响 不过在那个时候,像利玛窦(MatteoRicci)一类到中国去的罗马天主教耶稣会人士正开始向欧洲传送关于中国科学如何落后的报告,但传播尚不广,罗利著书时也还没有看到。
特里斯特拉姆从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举例说明这种发展变化,她说,被许多人视为英国科学奠基人的16-17世纪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明确知道火药技术是中国传来的,在当时这也是学界普遍知道并且接受的。
18世纪的转变 “可是进入18世纪,我们却开始看到一些英国作家在嘲笑中国人了。这样做的一个理由,就是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没有用它去打仗,而只是做焰火,在这些作家眼里,这似乎足以证明中国人实在轻浮,缺乏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到了19世纪初,曾经参加英国1793年派往中国的第一个使团的成员之一巴罗(JohnBarrow,1764-1848)著书说,火药、印刷和磁铁这些“有可能”在中国发明,不过欧洲肯定也独立地做了相应发明。
培根的发明? 巴罗把火药的发明归功于另一个名叫培根的人,就是英国最早开展科学实验的人之一,13世纪的罗马天主教圣方济各会(Franciscan)修道士罗杰·培根(RogerBacon,1214-1294)。巴罗也提到另一个发明家,德国修道士贝特霍尔德·施瓦茨(BertholdSchwartz),不过最终认定培根发明证据更牢靠。
特里斯特拉姆说,到了1840年以后,去中国的那些英国人脑子里都带着根深蒂固的成见,认定中国科学就是不行。“以至于到了后来的参考书中,譬如1929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Britannica),虽然文章很长,却对中国只字不提,而把罗杰·培根说成是主要发明人。”李约瑟的作用
不过到了近代,这一错误的认识逐渐得到纠正。她说,这里的一个重要功臣是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Needham)。他1954年起陆续推出的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逐渐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各种辞书继而又开始提到中国了。
特里斯特拉姆说,她恐怕没有看到所有的辞书,不过著书过程中还是参阅了不少,发现1980年代之后出版的那些,多少都会提到中国与火药的发明有关联。
“逐渐地,这些辞书开始理会证据,提到火药时也不再说什么中国只是用它放放焰火而已,有时把中国历史上的不同军事用途也会详细列出。”
“与此同时,施瓦茨也好,培根也好,在火药的栏目里现在逐渐地又销声匿迹了。”她随手拿出一部2004年版的《企鹅词典》。果然,里面说中国在公元900年便有了枪,1042年有了火箭和榴弹,1259年便有了炮,而说欧洲最早的应用只是在1325年。
但是,李约瑟的书到2004年已经问世整整50年了。莫非知识进入主流文化,确实需要这样漫长的时间?
或许如此把,毕竟到现在还是有不少中国人以为伦敦还是雾都,而伦敦“烟消云散”,也差不多是50年前的事情了。(郭凯锋)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责任编辑:黄成勋)